字好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时间: 2025-05-10 04:17:3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17:33

原文展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对家人的思念。每到佳节,思念之情愈加浓烈。遥想我的兄弟们在高处登高望远,身边插满了茱萸,但却少了我这个人。

注释:

  •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自在外地,作为外乡人。
  •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佳节来临,思念亲人的情感加倍。
  • 遥知兄弟登高处:远远知道我的兄弟们在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大家都插上了茱萸,但少了我这个人。

典故解析:

  • 重阳节: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传统上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茱萸在古代被视为辟邪保平安的植物,登高则象征着祈求长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号天池,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以山水诗闻名,作品常蕴含深厚的哲理与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重阳节,诗人远离故乡,思念家人,借登高的习俗表达对兄弟的牵挂。该诗反映了唐代人们对亲情的重视。

诗歌鉴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表达思乡情的绝句,诗中通过简单的语言传达了深厚的情感。开篇“独在异乡为异客”,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孤独感,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在异乡的无奈和寂寞。接下来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佳节的到来使得思念愈加浓烈,揭示了人们对亲情的渴望。

“遥知兄弟登高处”,虽然身处异乡,诗人仍能够感知到兄弟们的活动,显示出他与家人的紧密联系。“遍插茱萸少一人”则以茱萸作为象征,表达了对兄弟们的牵挂,同时也透露了自己在节日中的缺席,构成了情感的高潮。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王维对亲情的深刻思考和对生活的敏感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独在异乡为异客:表达了在外乡独自生活的孤独,强调了身世的漂泊。
  2.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节日来临之际,思念亲人的情感愈发强烈。
  3. 遥知兄弟登高处:即使远隔千里,心中仍挂念着兄弟们的活动。
  4. 遍插茱萸少一人:形象地描绘了兄弟们团聚的场景,自己却缺席,增添了诗的哀伤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的结构工整,如“独在异乡”与“每逢佳节”形成对比。
  • 象征:茱萸象征着节日的习俗和对亲人的思念。
  • 情感描绘: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传达深厚的情感,使人感同身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思乡与亲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切怀念和节日孤独的感受。通过对兄弟团聚的描绘,反映了人际关系的温暖与缺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异乡:象征孤独与漂泊。
  • 佳节:代表团圆与温暖。
  • 兄弟:象征亲情与支持。
  • 茱萸:象征祝福与传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端午节
    • C. 重阳节
    • D. 春节
  2. 诗人对兄弟们的活动有什么感知?

    • A. 远远知道他们在玩耍
    • B. 远远知道他们在登高
    • C. 远远知道他们在聚餐
    • D. 远远知道他们在旅行
  3.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少一人”指的是谁?

    • A. 兄弟
    • B. 诗人自己
    • C. 亲戚
    • D. 朋友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比,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但其情感更为沉重,背景更为复杂,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王维的诗更注重自然与情感的结合,以简练的语言传达深邃的情感。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节:美好的节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zhū)萸(yú)少一人。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相关查询

临江仙 折梅赠内子 临江仙 题纳兰《饮水》《侧帽》二词 临江仙 临江仙 临江仙 临江仙十四首 其七 临江仙 临江仙 寄平伯颉刚都中 临江仙 临江仙(次韵答幼安、思诚、存之席上梅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心非木石 游词 低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雨字头的字 欢结尾的成语 故世 剑老无芒,人老无刚 狼吃幞头 颠答 吞结尾的成语 好女不穿嫁时衣 丨字旁的字 玉清冰洁 单耳刀的字 车程 填街塞巷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宝盖头的字 交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亅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