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14: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14:16
王昌龄的《闺怨》原文如下: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的意思是:闺阁中的年轻少妇并不知道愁苦,春天的日子里,她在翠绿的楼阁上精心打扮。忽然看到陌生的地方杨柳的色彩,心中不禁感到后悔,让丈夫去追求功名。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年—759年),字少伯,号季凌,唐代著名诗人,擅长边塞诗和古风,作品富有激情,常表现出对国家的热爱和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 《闺怨》作于盛唐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的时代。王昌龄通过这首诗反映了女性在追求爱情与功名之间的矛盾心理。
《闺怨》是一首情感深邃的七言绝句,透过简单的四句诗,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复杂的人生思考。诗中描写了一位年轻少妇的内心世界,她在春日阳光下打扮自己,表面上似乎无忧无虑,但随着对杨柳的突然目光,她的内心却涌起了悔意。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情感更加深刻,令读者感受到一种隐秘的忧伤。
诗的开头“闺中少妇不知愁”展现了诗人对少妇的描述,她的生活看似平静而美好。然而,随着“忽见陌头杨柳色”的描写,诗人引入了外部世界的色彩,使得少妇的内心产生了波动。杨柳作为春天的象征,提醒了她生命的生机与美好,但同时也是对她丈夫追求功名的反思。
最后一句“悔教夫婿觅封侯”将整个情感推向高潮,少妇对丈夫追求功名的后悔,折射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对功名利禄的反思。这种情感的交织让整首诗充满了复杂的人性思考,展现了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女性在追求爱情与社会地位之间的矛盾心态,体现了对家庭幸福的向往与对功名利禄的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闺中少妇初时的状态是什么?
她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诗中出现的季节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凝妆:盛妆。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mì)封侯。 陌头:路边。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悔教:后悔让。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