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45: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45:35
《江城子 嵩山中作》
作者: 元好问
众人皆醉屈原醒。笑刘伶。酒为名。
不道刘伶,久矣笑螟蛉。
死葬糟丘珠不恶,缘底事,赴清泠。
醉乡千古一升平。物忘情。我忘形。
相去羲皇,不到一牛鸣。
若见三闾凭寄语,尊有酒,可同倾。
人们都沉醉于酒中,唯有屈原清醒。他笑刘伶,称美酒为名。
不说刘伶,早已嘲笑那些小虫。
死后埋葬在糟丘之下并不令人厌恶,这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才去追求那清澈的水流?
醉乡千古一片安宁,物我两忘,我也忘了自己。
与羲皇相去如此之远,竟不到一声牛鸣。
如果能见到三闾大夫,给我寄个口信,若有酒,愿与他同饮。
元好问(1190-1257),字廷圭,号天池,金朝末年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文人。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常以豪放和婉约并存,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此诗作于嵩山,表达了诗人对酒的爱好以及与历史人物的情感连接。诗中提到屈原和刘伶,展现了他对古代文化的沉思与追怀,反映出金朝时期文人对生活的态度。
《江城子 嵩山中作》以酒为线索,串联起古今人物的情感与理想。诗的开头通过对屈原与刘伶的对比,展现了饮酒的两种态度:醉与醒。屈原的清醒,象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与刘伶的洒脱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描绘醉乡的宁静与人忘我,诗人表达了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
接着,诗人提到“相去羲皇”,既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信仰与理想的失落感叹。最后一句提及“三闾”的寄语和共饮,展现了对友谊的渴望,也呼应了酒的主题。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抒发了个人情感,也映射了历史的沉重与人们的追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整首诗通过酒与历史人物的对话,展现了作者对理想、自由、友情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江城子 嵩山中作》中的“屈原”象征什么?
A. 责任与理想
B. 自由与放纵
C. 友谊与亲情
D. 生活与死亡
诗中提到的“刘伶”主要表达了对什么的态度?
A. 对历史的沉思
B. 对酒的热爱
C. 对人生的无奈
D. 对理想的追求
“相去羲皇,不到一牛鸣”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理想的追求
B. 对现实的无奈
C. 对友谊的渴望
D. 对过去的怀念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江城子 嵩山中作》的主题、意象及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