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8:11: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11:28
原文展示:
予自武昌携二猿归夜闻清啸偶成 乐天听琵五,尝赋猿哀鸣。 物产无古今,均此浔阳城。 我居庐山趾,日夕游郊坰。 步足历幽谷,登山穷绝陉。 经行遍岩岫,未始闻此声。 相望三百年,山水同虞衡。 讵可风气殊,乃亦殊所生。 矫矫长臂公,相从东归舲。 皎皎白玉面,玄衣吟啸清。 线垂黄金衣,诡侍夸异形。 不系李约铁,悲风动南左氵右灵。 不把碧玉环,峡山栖杳冥。 楚宾攀树枝,肠断不堪听。 变化倏异涂,更作巴西称。 突兀见眼前,儿童不知名。 西轩骤雨过,东牖初月明。 循阶闻夜蛩,有酒仍独倾。 忽闻湘水吟,顿觉凄然惊。 吾方笑乐天,为此外物撄。 反观还自笑,翁倦非忘情。
白话文翻译:
我自从武昌带回两只猿猴,夜晚听到它们的清脆啸声,偶然间有所感触而写下这首诗。 乐天(白居易)听琵琶时,曾写过猿猴哀鸣的诗。 无论古今,物产都是一样的,都在这浔阳城。 我居住在庐山脚下,日日夜夜在郊外游荡。 脚步踏遍幽深的山谷,攀登到险峻的山顶。 经过无数的岩壁和山峰,却从未听到过这样的声音。 相隔三百年,山水依旧,如同虞衡(古代官名,掌管山泽)所见。 怎能说风气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生物。 那矫健的长臂猿,跟随我东归的船。 它那洁白如玉的面庞,穿着黑衣,发出清脆的吟啸。 它垂下的金色毛发,奇特的侍从形态引人夸赞。 不系在李约的铁链上,悲风在南方的水边吹动。 不拿着碧玉环,在峡谷的深处栖息。 楚地的宾客攀爬树枝,听到猿声,心肠断绝,难以忍受。 变化迅速,路径不同,更像是巴西的称呼。 突然出现在眼前,儿童们不知道它的名字。 西边的轩窗突然下起雨,东边的窗户初月明亮。 沿着台阶听到夜晚的蟋蟀声,有酒依旧独自倾倒。 忽然听到湘水的吟唱,顿时感到凄凉而惊异。 我正在嘲笑乐天,因为这些外物而动情。 反过来审视自己,老翁我并非忘情。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自然景物的敏感和对诗歌艺术的追求。这首诗是他在武昌带回两只猿猴后,夜晚听到猿猴的啸声,有所感触而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作者从武昌带回两只猿猴,夜晚听到它们的啸声,引发了他的感慨和思考。诗中通过对猿猴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以及对时光流转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猿猴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诗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猿猴的形象和啸声,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通过对猿猴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感慨,以及对时光流转和物是人非的深刻认识。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优美,情感深沉,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歌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猿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以及对时光流转和物是人非的感慨。诗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猿猴的形象和啸声,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通过对猿猴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感慨,以及对时光流转和物是人非的深刻认识。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乐天”是指哪位唐代诗人?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诗中提到的“浔阳城”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A. 南昌 B. 九江 C. 景德镇 D. 赣州
诗中提到的“庐山趾”是指什么地方? A. 庐山山顶 B. 庐山山腰 C. 庐山山脚 D. 庐山山谷
诗中提到的“矫矫长臂公”是指什么动物? A. 猴子 B. 猩猩 C. 猿猴 D. 狒狒
诗中提到的“湘水吟”是指什么? A. 湘江的流水声 B. 湘江的吟唱声 C. 湘江的波涛声 D. 湘江的船歌声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