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10: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10:38
作者: 章士钊 〔当代〕
类型: 古诗词
何故桂山多洞,此情渺渺难知。
当年海底刷泥时。
鱼龙全不见,风雨尚依稀。
连我吟魂冲去,只留诗骨空支。
孱颜乱石恼人思。
西流何日又,化看万珊枝。
为什么桂山上会有那么多的洞穴,这种情感是那么渺小而难以理解。
当年在海底刷泥的时候,
鱼和龙都根本看不见,风雨的痕迹依然模糊。
我的吟唱之魂随风而去,只留下空空的诗骨支撑。
苍老的面容与乱石令我思绪烦恼。
西流的水,何时又能让我看到那万千的珊瑚枝?
“桂山”常用来比喻美好而难以接近的事物;“鱼龙”则是古人对水中生物的想象,代表着变化与神秘。诗中提到的“万珊枝”可能指代宝贵的自然景象,象征着诗人的追寻与渴望。
作者介绍: 章士钊,现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传统与现代,表现出对人类情感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对自然与人类情感深思之际,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记忆的追寻与对当下生存的思考。
《临江仙》展现了诗人在面对自然时的复杂情感。诗中通过桂山、海底等意象,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过往的怀念。诗的开头以“何故桂山多洞”引入,生动地勾勒出山水的神秘,似乎暗示着人类情感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这种情感在接下来的描写中愈加加深,诗人回忆起“当年海底刷泥时”,那种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和对生命变化的感叹,仿佛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更为辽阔的时空。
通过“鱼龙全不见,风雨尚依稀”,诗人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变迁和人类情感的流逝。此时的诗人似乎在感叹自己与自然的隔阂,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惆怅。最后,诗人以“孱颜乱石恼人思”结束,表达了对自身状况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渴望。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通过对自然与情感的探讨,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测试:
《临江仙》的作者是谁?
“何故桂山多洞”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鱼龙”象征着什么?
答案: 1.B 2.B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临江仙》与《静夜思》都在表达对自然与生活的反思,但章士钊更注重对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与思乡之情。
通过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