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杭州开元寺牡丹

《杭州开元寺牡丹》

时间: 2025-04-26 16:35:22

诗句

浓艳初开小药栏,人人惆怅出长安。

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35:22

原文展示

浓艳初开小药栏,
人人惆怅出长安。
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初春时节,盛开的牡丹在小药栏中,令人感到一种惆怅的情绪。大家都在为离开长安而感到不舍,而真正的风流之景却是在钱塘寺,只有不踏入红尘,才能看到牡丹的美丽。

注释

字词注释:

  • 浓艳: 色彩鲜艳、浓烈。
  • 小药栏: 指小型的花坛或花圃。
  • 惆怅: 忧伤、失落的心情。
  • 长安: 古代中国的都城,这里象征着繁华与喧闹。
  • 风流: 风雅、风趣,指高雅的情趣和生活。
  • 钱塘寺: 指杭州的钱塘江边的寺庙,以其风景闻名。
  • 红尘: 这里指世俗的生活与纷扰。

典故解析:
长安是唐代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繁忙;而钱塘寺则以自然美景著称,诗人通过对比表现出对世俗喧嚣的逃避和对自然美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唐代诗人,字子华,晚唐时期的人物。他的诗以清丽见称,风格多样,常用质朴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可能是在春天的时节,诗人在赏花之际,感受到离开长安的惆怅,同时也对自然的美丽和宁静感到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牡丹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在自然美中感受到的情感冲突与思考。开头“浓艳初开小药栏”,将牡丹的美丽生动展现出来,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接着“人人惆怅出长安”,则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繁华相对比,表现出对长安繁华的留恋与对世俗生活的无奈。诗的后半部分通过“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展示了诗人对超然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在喧嚣的尘世中,唯有在宁静的环境中才能真正欣赏到自然之美。这种对比不仅使得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也引导读者思考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情感真挚,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浓艳初开小药栏: 描述初春时节牡丹盛开的景象,色彩鲜艳,生机盎然。
  • 人人惆怅出长安: 表达众人对长安的留恋与对未来的茫然,营造出一种惆怅的气氛。
  • 风流却是钱塘寺: 提到钱塘寺,暗示其在美与风雅上的吸引力。
  • 不踏红尘见牡丹: 说明唯有远离尘世的喧嚣,才能真正欣赏到牡丹的美丽,表达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逃避和对自然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 诗中通过对长安的繁华与钱塘寺的宁静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向往。
  • 比喻: 用“红尘”来形容世俗生活,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出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体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及对超然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牡丹: 象征富贵与美丽,代表着自然的纯粹。
  • 长安: 代表繁华与喧闹,象征着世俗生活的复杂。
  • 钱塘寺: 代表宁静与优雅,象征超脱世俗的理想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什么?

    • A. 宁静
    • B. 繁华
    • C. 自然
  2. “不踏红尘见牡丹”中“红尘”的意思是?

    • A. 自然
    • B. 世俗生活
    • C. 花园
  3. 诗人对钱塘寺的态度是:

    • A. 否定
    • B. 向往
    •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by 杜甫
  • 《庐山谣》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夜喜雨》同样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象,但更注重雨水对万物生长的滋润;而张祜的《杭州开元寺牡丹》则通过牡丹的盛开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表达方式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

相关查询

点绛唇 流星 点绛唇 点绛唇 点绛唇 琵琶 点绛唇 晚泛 点绛唇·阑槛阴沈 点绛唇 次沈素嘉韵 点绛唇八首 其五 点绛唇三月晦日于常熟虞山赋此送春 点绛唇二首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鸡声断爱 至字旁的字 举鼎绝膑 士字旁的字 拿三撇四 尨眉皓发 正绪 挟权倚势 傲霜枝 病急乱求医 实德 包含裕的成语 医话 瓦字旁的字 角字旁的字 包含绡的词语有哪些 言字旁的字 寺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