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1:40: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40:11
题庐山
作者:晁补之 〔宋代〕
南康南麓江州北,
五百僧房缀蜜脾。
尽是庐山佳绝处,
不知何处合题诗。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和幽静环境。首先,诗人提到南康的南麓和江州的北边,暗示庐山的地理位置;接着提到五百座僧房,形象地展现了山中寺庙的众多。诗的最后,尽管庐山的美景令人赞叹,但诗人却不知道该在何处题写诗句,表达了对庐山美景的迷醉与无奈。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庐山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自古以来便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游览、吟咏,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诗中提到的“五百僧房”,可以看作是庐山佛教文化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其文化和自然美的赞美。
作者介绍: 晁补之(1052-1110),字廷美,号山人,宋代诗人、文学家,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深邃,语言清新。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作者游览庐山期间,感受到山的壮丽与禅意,诗人在赞美自然美的同时,流露出对美好事物难以尽言的感慨。
《题庐山》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庐山的壮丽和诗人内心的感受。诗的前两句直接描述庐山的地理环境,给读者一个清晰的空间感;而“尽是庐山佳绝处”则是对庐山美景的高度赞美,展现了庐山的独特魅力。最后一句“不知何处合题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庐山景色的迷醉,也流露出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无奈。这种感觉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诗人面对壮丽自然时的渺小和无力感,正是许多诗人共同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南康南麓”与“江州北”的地理标记,将庐山置于特定的空间中,而“五百僧房”的描写则增添了文化氛围,令人感受到庐山不仅仅是自然的杰作,也是人文的结晶。整体而言,晁补之在这首诗中成功地将自然与文化结合,展现了庐山的独特韵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庐山壮丽景色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面对自然之美时的无奈之感。诗人通过对庐山的描绘,传达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中国诗歌中自然与心灵的和谐统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南康”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湖北
B. 江西
C. 浙江
D. 福建
“五百僧房”中“僧房”是指什么?
A. 住宅
B. 寺庙
C. 学校
D. 商店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感慨
C. 愤怒
D. 失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庐山谣》中,同样描绘了庐山的美景,但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晁补之的《题庐山》则通过对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的结合,强调了庐山的文化底蕴与自然景观的和谐。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