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8:31: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31:37
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
安陵盖夫子,十岁与天通。
悬河与微言,谈论安可穷。
能令二千石,抚背惊神聪。
挥毫赠新诗,高价掩山东。
至今平原客,感激慕清风。
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
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
为我草真箓,天人惭妙工。
七元洞豁落,八角辉星虹。
三灾荡璇玑,蛟龙翼微躬。
举手谢天地,虚无齐始终。
黄金满高堂,答荷难克充。
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罗酆。
昔日万乘坟,今成一科蓬。
赠言若可重,实此轻华嵩。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澈的水面上映出洁白的石头,仿佛仙人能识别青色的童子。安陵的盖夫子,从小就与天地相通。他谈论悬河与微言,似乎所有的道理都能穷尽。他的影响力使得二千石的官员都为之惊叹,神思聪慧。挥毫赠我新作的诗篇,价值高得掩盖了山东。如今的平原客,依然感激和仰慕那清风。学习道理的北海仙,传书到蕊珠宫。丹田已知玉阙,白天思索云空。为我写下真箓,天上的人都为他的巧妙工艺感到惭愧。七元洞的光辉洒落,八角星辉映长虹。三灾消散如璇玑,蛟龙的翅膀微微弯曲。举手感谢天地,虚无之间齐心始终。黄金满堂难以满足,笑下世间士人,沉没于北罗酆。昔日的万乘之坟,如今变成了一科的蓬草。赠言若能重来,实在是轻视华嵩。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被誉为“诗仙”。他一生游历广泛,作品风格多变,常以豪放、奔放著称,表达了对自由与理想的向往。
这首诗是在李白与盖夫子相识后,盖为他造真箓而作,表达了对盖夫子的感激与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李白对道教思想的吸收与理解。
李白的《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感悟的诗作。整首诗通过清水映白石的意象,引入了对仙人和道教思想的思考。诗中描绘了盖夫子作为道家高人的形象,展现了他与天地的通达,和对深邃道理的探讨。
在诗的前半部分,李白通过对盖夫子的赞美,表达了对他超凡境界的钦佩。盖夫子的智慧和影响力,使得二千石的官员都为之惊叹,显示出道教的高深莫测与社会的认可。接着,李白提到挥毫赠诗的情形,体现了他与盖夫子之间的师友情谊,以及对文艺追求的共同向往。
随着诗意的推进,李白开始探索更深沉的哲理,提到“虚无齐始终”,以及对物质财富的轻视,表现出对世俗的超脱。最后,李白以“赠言若可重,实此轻华嵩”结束,流露出对过往时光的珍惜与对理想的坚持,展现了他那种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整首诗的意象丰富,情感深邃,李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道教哲理的探讨,表达了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体现了他作为“诗仙”的独特风采。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道教思想的探讨与对盖夫子的敬仰,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过往的珍惜与对物质的超脱,体现出李白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
《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李白
C. 白居易
D. 王维
诗中提到的“安陵盖夫子”指的是谁?
A. 道教高人
B. 一位官员
C. 一位诗人
D. 一位商人
诗中“虚无齐始终”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
A. 对物质的追求
B. 对人生的思考与超脱
C. 对友谊的珍惜
D. 对自然的赞美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李白更强调个体的理想和自由,而杜甫则侧重于社会现实的关怀与忧虑。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个人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