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06: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06:56
又题寺后竹亭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行尽空房忽画栏,
竹光和月入亭寒。
壁间题字知谁句,
醉把残灯子细看。
走到了空房子,忽然看到画栏;
竹子的光影和月光一起,涌入寒冷的亭子。
墙壁上题写的字,不知道是谁的句子;
我醉眼朦胧,细细看着残灯下的字。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竹”与“月”常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象征着清幽、孤独与高洁的情感。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坚韧和高尚的象征,而月光则通常与思乡、孤独相联系。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语言清新自然,风格独特。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诗人出游时偶然路过一处竹亭,感受到宁静的环境与内心的沉醉,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感悟。
杨万里的《又题寺后竹亭》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领悟和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诗的开头通过“行尽空房忽画栏”描绘了一个静谧的环境,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寻求宁静的心态。此时的“空房”与“画栏”构成了一种空灵的意象,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接下来的“竹光和月入亭寒”呈现出一种幽静的氛围,竹子的影子和明亮的月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寒冷却又宁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环境的细腻观察与感受。这里的“寒”字不仅指温度的低下,更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
“壁间题字知谁句”则引发了诗人对人事的思考,墙上的题字让他产生了对往昔的回忆与对个体存在的思考。最后一句“醉把残灯子细看”则表现出诗人醉酒后的模糊状态,在残灯的微光下,诗人似乎与过往的记忆相连接,感受到了一种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整首诗在意象上营造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空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自然与人的深层关系。
该诗表达了对孤独与宁静生活的向往,借助自然景物来反映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岁月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中“行尽空房忽画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孤独
C. 愤怒
“竹光和月入亭寒”中的“寒”字意指什么?
A. 温度低
B. 心情冷落
C. 清冷的氛围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杨万里
杨万里的《又题寺后竹亭》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涉及月光的意象,但前者更注重于环境的细腻描绘与内心的沉思,后者则通过对月的描写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两首诗的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