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曾宏甫见过因问讯鞓红花则云已落矣惊呼之馀

《曾宏甫见过因问讯鞓红花则云已落矣惊呼之馀》

时间: 2025-05-06 18:47:11

诗句

南渡年来两鬓霜,牡丹芍药但他乡。

即从江水浮淮水,便上维扬向洛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47:11

原文展示:

南渡年来两鬓霜,牡丹芍药但他乡。即从江水浮淮水,便上维扬向洛阳。

白话文翻译:

自从南渡以来,岁月流逝,两鬓已生白发,尽管牡丹和芍药盛开,却只能在异乡欣赏。我计划从江水乘船经过淮水,然后前往扬州,最终向洛阳进发。

注释:

  • 南渡年:指南宋初年,宋室南渡至临安(今杭州)的历史事件。
  • 两鬓霜:形容年老,鬓发如霜。
  • 牡丹芍药:两种美丽的花卉,这里代指美好的事物。
  • 他乡:异乡,指不在故乡。
  • 江水浮淮水:指从长江乘船经过淮河。
  • 维扬:扬州的古称。
  • 洛阳:古都洛阳,这里可能指诗人的故乡或向往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他生活在南宋初年,经历了宋室南渡的历史变迁。曾几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个人感受和自然景物,反映了南宋初年士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曾几南渡后的生活感受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中提到的“南渡年”指的是宋室南渡至临安的历史事件,而“两鬓霜”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在异乡看到牡丹和芍药,虽然美丽,却无法消除对故乡的思念。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计划返回故乡或向往之地的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南渡后的复杂情感。首句“南渡年来两鬓霜”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年龄和经历,透露出一种沧桑感。次句“牡丹芍药但他乡”用美丽的花卉来反衬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和无奈。后两句“即从江水浮淮水,便上维扬向洛阳”则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规划和向往,希望通过旅行来缓解思乡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南渡年来两鬓霜”:诗人通过“南渡年”和“两鬓霜”两个意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个人的衰老。
  • 次句“牡丹芍药但他乡”:用“牡丹芍药”这一美丽的意象,来强调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和无奈。
  • 后两句“即从江水浮淮水,便上维扬向洛阳”:诗人通过具体的旅行计划,表达了对未来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两鬓霜”比喻年老,鬓发如霜。
  • 对仗:“南渡年”与“两鬓霜”,“牡丹芍药”与“他乡”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南渡后的生活感受和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人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两鬓霜”、“牡丹芍药”、“江水”、“淮水”、“维扬”、“洛阳”。
  • 详细解释:“两鬓霜”象征年老;“牡丹芍药”象征美丽但无法消除的孤独;“江水”、“淮水”象征旅行的路线;“维扬”、“洛阳”象征向往之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南渡年”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A. 宋室南渡至临安 B. 宋室北伐 C. 宋室迁都开封 D. 宋室与金国和谈

  2. 诗中的“两鬓霜”用来比喻什么? A. 年轻 B. 年老 C. 健康 D. 疾病

  3. 诗中的“牡丹芍药但他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异乡的喜爱 C. 对花卉的欣赏 D. 对旅行的向往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同样表达了南渡后的思乡之情。
  • 杨万里的《小池》: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与曾几的诗风相近。

诗词对比:

  • 曾几的《南渡年来两鬓霜》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两者都表达了南渡后的思乡之情,但陆游的诗更加激昂,曾几的诗则更加含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几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曾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成语: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反义词: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玉蝴蝶(雪词) 永遇乐(霜词) 喜迁莺(上魏安抚) 武陵春(上马宰) 朝中措 柳梢青 柳梢青 减字木兰花 南歌子 浣溪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发慌 就日瞻云 殷旷 电工 盛筵难再 片字旁的字 怙才骄物 梅目 穴宝盖的字 囊萤照雪 车字旁的字 陟黜 乚字旁的字 永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气字旁的字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