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监察十五叔东斋招李益端公会别

《监察十五叔东斋招李益端公会别》

时间: 2025-05-04 03:14:06

诗句

欲知惜别离,泻水还清池。

此地有君子,芳兰步葳蕤。

手掇杂英珮,意摇春夜思。

莫作绕山云,循环无定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14:06

原文展示:

欲知惜别离,泻水还清池。此地有君子,芳兰步葳蕤。手掇杂英珮,意摇春夜思。莫作绕山云,循环无定期。

白话文翻译:

想要知道惜别的情感,就像泻水流入清池。这地方有君子,芳香的兰花在生长。手中捧着各种花卉,心中荡漾着春夜的思绪。不要像那缠绕山间的云,循环无定期。

注释:

  • 惜别离:珍惜离别的情感。
  • 泻水:流动的水。
  •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 芳兰:香气扑鼻的兰花。
  • 杂英珮:手中持有各种花朵与装饰品。
  • 意摇:心中感情波动。
  • 春夜思:春夜的思念。
  • 绕山云:缠绕山间的云彩。

典故解析:

本诗中直接提到的“君子”是指有德行的人,古代文人常以此自喻,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兰花在古代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常用以比喻君子的品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其诗歌多描写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道德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孟郊与友人李益分别之际。诗中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离别的情感,体现了友谊的珍贵与惜别的情绪。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优雅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离别的情景。开篇以“欲知惜别离”引出主题,强调了离别的难舍难分。接着运用“泻水还清池”形象地比喻了离别的流动感,暗示了友情的珍贵与流逝。诗中提到的“君子”和“芳兰”,则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与祝福。同时,手中“杂英珮”象征着多姿多彩的生活与情感,表达了对春夜情思的眷恋。最后一句“莫作绕山云”,以云的无常警醒友人,呼应了离别的主题,强调了珍惜当下的意义。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情感交织,展现了深厚的友谊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欲知惜别离:想要了解珍惜离别的情感。
  2. 泻水还清池:流动的水又回到清澈的池塘,比喻友谊的流动与不舍。
  3. 此地有君子:此处有品德高尚的人,暗指友人的高洁品格。
  4. 芳兰步葳蕤:香兰花开得茂盛,象征着美好的品质。
  5. 手掇杂英珮:手中捧着各色花卉,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
  6. 意摇春夜思:心中感情波动,思念在春夜中荡漾。
  7. 莫作绕山云:不要像那缠绕在山间的云,强调离别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泻水”比喻友谊的流动。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 象征:兰花和云彩分别象征着高洁的人格和无常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离别时的珍惜,倡导珍视友谊与高尚的人格,同时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泻水:象征流动的感情。
  • 君子:象征品格的高尚。
  • 芳兰:象征美好与高洁。
  • 杂英珮:象征丰富的情感。
  • 山云:象征无常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君子”指的是: A. 品德高尚的人 B. 文人雅士 C. 朋友 D. 学者

  2. “手掇杂英珮”中的“杂英”指的是: A. 多种花卉 B. 精致的饰品 C. 朋友的祝福 D. 春天的景象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自然 B. 珍惜离别的情感 C. 描写春天 D. 追求理想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友人》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孟郊 vs. 王之涣:两者皆为描写离别情感,但孟郊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描写,而王之涣则通过震撼的自然景象表达壮阔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唐代诗人研究》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一剪梅 高阳台 秋夕有怀 醉花阴 冬夜 浪淘沙 春夜 送曹泳 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开西园 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九日太慈寺蚕市 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寒食出城 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二月二日游江会宝历寺 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二十一日游海云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性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齊字旁的字 心领意会 齐字旁的字 束手自毙 方字旁的字 弓字旁的字 血流如注 川字旁的字 大来小往 南京临时参议院 冲殇 诏使 赌风 别具匠心 包含箫的成语 文觌武匿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