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8:09:38
原文展示:
林下追凉久,山西反照初。兰苕香自怨,蝉腹饱犹虚。李暗倾冠外,棋残折屐馀。萧然皋壤乐,何必羡池鱼。
白话文翻译:
在林下久久地追寻凉爽,夕阳从山的另一边初露光芒。兰花的香气似乎带着哀怨,蝉的腹部虽饱却仍感空虚。李树的阴影倾斜,仿佛帽子倾斜,棋局残破,棋子散落一地。在这样宁静的田野中感到快乐,何必羡慕池塘中的鱼儿。
注释:
- 林下:指树林之下,这里指诗人所在的地方。
- 山西反照初:山西,指山的西面;反照,指夕阳的余晖。
- 兰苕:兰花的一种,这里指兰花。
- 蝉腹饱犹虚:比喻蝉虽饱食,但内心仍感空虚。
- 李暗倾冠外:李树的阴影倾斜,比喻诗人帽子倾斜。
- 棋残折屐馀:棋局残破,棋子散落,比喻诗人生活中的残破景象。
- 萧然皋壤乐:萧然,宁静的样子;皋壤,田野。
- 何必羡池鱼:比喻不必羡慕他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祁(998-1061),字子京,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林下乘凉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淡泊。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诗人晚年,当时他可能已经退隐或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因此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淡泊。诗中“林下追凉久”一句,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凉爽的渴望。“兰苕香自怨”和“蝉腹饱犹虚”则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怨和空虚。最后两句“萧然皋壤乐,何必羡池鱼”则是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肯定,认为在这样的生活中,不必羡慕他人,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然的亲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林下追凉久”:诗人长时间在林下寻找凉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山西反照初”:夕阳从山的西面初露光芒,描绘了傍晚的景色。
- “兰苕香自怨”:兰花的香气似乎带着哀怨,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怨。
- “蝉腹饱犹虚”:蝉虽饱食,但内心仍感空虚,比喻诗人内心的空虚。
- “李暗倾冠外”:李树的阴影倾斜,比喻诗人帽子倾斜,描绘了诗人的形象。
- “棋残折屐馀”:棋局残破,棋子散落,比喻诗人生活中的残破景象。
- “萧然皋壤乐”:在宁静的田野中感到快乐,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何必羡池鱼”:不必羡慕池塘中的鱼儿,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
修辞手法:
- 寓情于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 比喻:如“蝉腹饱犹虚”和“李暗倾冠外”。
- 对仗:如“兰苕香自怨”和“蝉腹饱犹虚”。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淡泊。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哀怨和空虚,以及对宁静生活的肯定。
意象分析:
- 林下:代表自然和宁静。
- 兰苕:代表高洁和哀怨。
- 蝉腹:代表空虚和不满。
- 李暗:代表诗人的形象。
- 棋残:代表生活中的残破景象。
- 皋壤:代表宁静的田野。
- 池鱼:代表世俗的羡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兰苕香自怨”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哀怨 C. 愤怒 D. 平静
- “蝉腹饱犹虚”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的最后一句“何必羡池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羡慕 B. 超脱 C. 无奈 D. 愤怒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的《饮酒》: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然的亲近。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宋祁的《林下》: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而宋祁的诗则更加注重表达内心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宋祁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