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 其二十一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 其二十一》

时间: 2025-05-04 03:25:47

诗句

邈矣子季,睢阳是伯。

屏息受业,延教登席。

未践四科,困涉六籍。

祀典载之,好是正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5:47

原文展示

邈矣子季,睢阳是伯。
屏息受业,延教登席。
未践四科,困涉六籍。
祀典载之,好是正直。

白话文翻译

遥远的子季啊,睢阳的伯父。
屏息静心接受教育,延请老师登上讲席。
尚未踏入四科,困扰于六经的经典。
祭祀典礼中记载,正直的品德是多么美好。

注释

  • 邈矣:遥远的意思,形容时间或空间的距离。
  • 子季: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季桓子。
  • 睢阳:古地名,今河南省睢县。
  • 屏息:屏住呼吸,表示专心致志。
  • 四科:古代指的是儒家的四经,分别为《诗》《书》《礼》《乐》。
  • 困涉:陷入困境,涉足于某种情况。
  • 六籍:指的是儒家的六经,包含《易》《书》《诗》《礼》《春秋》《乐》。
  • 祀典:祭祀的规范和典礼。
  • 正直:指品德高尚,行为正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构,号宣和,是宋朝的一位皇帝,后世称其为宋理宗。他在位期间,文化繁荣,诗词创作活跃,个人作品既有对政治的思考,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宋理宗时期,正值士人对教育的重视和儒家文化的复兴,诗中体现了对教育的赞美以及对正直品德的推崇。

诗歌鉴赏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 其二十一》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它通过对教育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士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首句“邈矣子季,睢阳是伯”引出主题,子季和伯父的提及,象征着传统儒家文化中师生关系的严肃与尊重。接着“屏息受业,延教登席”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专注态度,反映了对知识的渴求。未踏入四科,困涉六籍,则揭示了学习的艰辛,而祭典的记载则是对品德的肯定。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道出深刻的道理,展现了作者对教育和品德的深思熟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邈矣子季,睢阳是伯:远方的子季,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睢阳伯。
  2. 屏息受业,延教登席:屏住呼吸,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
  3. 未践四科,困涉六籍:尚未涉足四部经典,感到困惑于六经的学习。
  4. 祀典载之,好是正直:祭祀典礼中记载着,正直的品德是最值得称赞的。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排比的手法,通过对比和对举,强调了学习与品德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正直品德的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子季:象征着儒家弟子的理想与追求。
  • 睢阳:历史的厚重感,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积淀。
  • 屏息:专注学习的态度,象征着对知识的渴望。
  • 四科与六籍:古代教育的核心,代表着文化的传承与传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邈矣子季,睢阳是伯”中的“子季”指的是谁? a) 孟子
    b) 孔子的弟子
    c) 荀子

  2. “屏息受业”中“屏息”意味着什么? a) 呼吸急促
    b) 专心致志
    c) 放松心情

  3. “未践四科,困涉六籍”表达了什么样的学习状态? a) 学习顺利
    b) 学习困难
    c) 学习结束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以国家与个人的境遇为主题,但风格上更为沉重,而赵构的作品则更加注重教育与品德的宣扬,展现出不同的文化视角。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赵构传》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王东华明府考绩五首 其五 赠林以永 林赞虞丈出守昭通过黔赠别 其二 东轩见访 辛巳仲秋回揭阳二首 其二 登岐山 秋风八章留别 其五 入黄龙洞口迟王石屏黄门戴角峰侍御口占 草堂 射熊 秋夜宿乌江山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鱼水之爱 幺字旁的字 駪駪 精要 惊心破胆 追根溯源 厄字旁的字 无字旁的字 千章万句 仓开头的成语 拄颊看山 非字旁的字 陋弱 行阴 欠字旁的字 包含桥的词语有哪些 间壁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