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25: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5:47
邈矣子季,睢阳是伯。
屏息受业,延教登席。
未践四科,困涉六籍。
祀典载之,好是正直。
遥远的子季啊,睢阳的伯父。
屏息静心接受教育,延请老师登上讲席。
尚未踏入四科,困扰于六经的经典。
祭祀典礼中记载,正直的品德是多么美好。
作者介绍:赵构,号宣和,是宋朝的一位皇帝,后世称其为宋理宗。他在位期间,文化繁荣,诗词创作活跃,个人作品既有对政治的思考,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宋理宗时期,正值士人对教育的重视和儒家文化的复兴,诗中体现了对教育的赞美以及对正直品德的推崇。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 其二十一》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它通过对教育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士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首句“邈矣子季,睢阳是伯”引出主题,子季和伯父的提及,象征着传统儒家文化中师生关系的严肃与尊重。接着“屏息受业,延教登席”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专注态度,反映了对知识的渴求。未踏入四科,困涉六籍,则揭示了学习的艰辛,而祭典的记载则是对品德的肯定。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道出深刻的道理,展现了作者对教育和品德的深思熟虑。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排比的手法,通过对比和对举,强调了学习与品德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正直品德的价值。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邈矣子季,睢阳是伯”中的“子季”指的是谁?
a) 孟子
b) 孔子的弟子
c) 荀子
“屏息受业”中“屏息”意味着什么?
a) 呼吸急促
b) 专心致志
c) 放松心情
“未践四科,困涉六籍”表达了什么样的学习状态?
a) 学习顺利
b) 学习困难
c) 学习结束
答案:1.b 2.b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以国家与个人的境遇为主题,但风格上更为沉重,而赵构的作品则更加注重教育与品德的宣扬,展现出不同的文化视角。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