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2:23: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23:44
敬礼瓦屋和尚塔偈
作者: 勾令玄 〔宋代〕
大空无尽动马尘,
玄步孤高物外人。
日本国来寻彼岸,
洞山林下过迷津。
流流法乳谁无分,
子子教知我最亲。
一百六十三岁后,
方於此塔葬全身。
在无尽的大空中,马尘翻滚,
孤独的步伐超越世俗,像个物外人。
远道而来的日本人寻求彼岸,
在洞山林下渡过迷茫的水域。
流动的法乳,谁能没有这份缘分,
孩子们的教诲让我感到最亲近。
一百六十三岁之后,
终于在这座塔中安息我的身体。
勾令玄,字子恭,号懋愚,宋代著名僧人,以其高深的禅理和诗作闻名。生活在一个信仰佛教兴盛的时代,他的作品多反映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超脱的追求。
《敬礼瓦屋和尚塔偈》是在对一位和尚的追思和尊敬中所作,表达了对修行者生平的回顾,以及对弟子和信仰的期许。它不仅仅是一首悼念之诗,也是对超脱世俗的生命观和价值观的提炼。
这首诗通过对瓦屋和尚的追思,展示了作者对人生和修行的深刻思考。从“马尘”到“物外人”,诗人把世俗的纷扰与修行者的孤高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世间繁华的淡漠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求。特别是“日本国来寻彼岸”,不仅表明了和尚的影响力,也反映了他教义的普及,象征着人们对真理的追寻。
接下来的“流流法乳谁无分”,则强调了佛法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任何人都应该与教义建立联系。最后一句“一百六十三岁后,方於此塔葬全身”,不仅是对和尚生平的总结,也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体现了对死亡的淡然和对教义的传承。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而深邃,既有对世俗的批判,又有对内心追求的坚定,体现了禅宗特有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命、修行和死亡的思考,反映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传达出一种深邃的禅宗哲学。
诗中“马尘”象征什么?
A. 修行者
B. 世俗繁华
C. 内心宁静
D. 自由飞翔
“一百六十三岁后”指代谁的生平?
A. 作者
B. 瓦屋和尚
C. 弟子
D. 日本国
诗中“彼岸”代表什么?
A. 物质财富
B. 亲情
C. 解脱与觉悟
D. 名利权势
通过以上分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深入理解《敬礼瓦屋和尚塔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