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20: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20:41
故园藤石笙箫寂,匆匆梦归何地。
抱树红残,穿帘碧瘦,春梦轻痕谁记。
危阑漫倚。怕孤雁千山,数声天际。
又唤当时,一桴魂泣海崖起。
云深踏来见否,几番风雨下,销尽英气。
木老荒亭,苔斑废碣,剩睹江山如此。
烟波万里。叹解佩樽前,落花风底。
伫向天涯,白头斜照里。
在故乡的藤蔓石头间,笙箫声显得格外寂静,匆匆的梦归向何方?抱着已经枯萎的红花,透过帘子看到青色的瘦影,春天的梦痕谁能记得?我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害怕那孤雁在千山之外,遥远的天际传来的几声鸣叫。又唤起当年的回忆,泪水在海崖上汹涌而起。云深处你可曾见到我?经过多少次风雨,英气已然消散。老旧的木亭,苔藓覆盖的废碑,只剩下这江山依旧。烟波浩渺,感叹在酒樽前,花瓣随风飘落。伫立在天涯,白头已在斜阳之下。
潘乐乐,现代诗人,其作品常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而著称。通过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感的结合,表达对生活的思索与感悟。
《台城路 牯岭》写于潘乐乐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感悟的时期,背景受个人经历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反映了对往昔的追忆与当下孤独感的对比。
这首诗以浓厚的乡愁和对往昔的追忆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故乡自然景物的深情怀念。开篇即以“故园藤石”引入,透出一种静谧而又忧伤的气氛,令人感受到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与寂寞。随着诗句的推进,作者借助红花、青影等意象,表达了对春天梦境的追思,似乎在问:那些美好的回忆,谁又能真正铭记?
在意象的构建上,诗中通过“孤雁”、“一桴”等意象,传递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漂泊,尤其是在“又唤当时”一句中,情感达到高潮,既是对往昔的感叹,也是一种无奈的泪水倾诉。这种情感的交织使整首诗在抒情中透出深邃的思考。
最后的“伫向天涯,白头斜照里”更是将思念的情绪推向了顶点,白头斜照象征着时间的无情,而天涯则暗示着人们心中对远方的向往与对过往的眷恋。这首诗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层次,也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修养。
整首诗通过对故乡的描绘、往昔的追忆与对孤独的反思,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情感的沉淀,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这些意象不仅构建了诗歌的意境,也深刻反映了作者的情感体验,成为理解全诗的关键。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抱树红残”中的“红”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孤雁”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