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1:5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58:43
台城路·题戴锡三
作者: 况周颐
大江瓴建山盘错,扁舟旧经行处。
激石鸣榔,乘风挂席,别有绿波南浦。
来时细雨。问野馆浓花,者回开否。
树老云荒,拜鹃依约见臣甫。
瞿塘西上更远,莫黄牛极目,朝暮如故。
聚鹤寻峰,啼猿度峡,消得韶华如许。
天涯倦旅。待著意酬春,锦官城路。
画里前尘,放翁曾记取。
这首诗描绘了大江和山川的辽阔景象,诗人曾经在扁舟上行驶,经过激石与风浪,感受到南浦的绿波。回程时细雨纷飞,询问野馆里的花是否仍然盛开,树木虽老但依然能见到依依的杜鹃。向西而行至瞿塘,景色更加遥远,黄牛在远处静观,朝夕如故。诗人寻觅高峰,听猿声穿越峡谷,时光悄然流逝。身为天涯的旅人,期待在锦官城路上酬答春意,回忆往昔的画面,仿佛是放翁曾经记得的事情。
况周颐(1820-1884),字子瑜,号石山,清代诗人。生于江苏,工诗词,尤以山水诗见长。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本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表达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感慨,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生的哲思。
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悠远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及对人生的反思。开篇描绘了大江和山峰的壮丽,展现了自然的宏伟与美丽。诗人通过扁舟行于江上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激石的声响和乘风的情景,仿佛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快感。
接着,诗人回顾旅途中的点滴,细雨、浓花、老树都是时间流逝的象征,表现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杜鹃的出现,既是春天的象征,也是人们对生命的渴望与对美好未来的期待。而“瞿塘西上更远,莫黄牛极目,朝暮如故”的描写,则将诗人的视野推向了更远的地方,暗示着人生的旅途虽远,但心灵的归属依然存在。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也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美感,令人深思。
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对仗等。例如,“激石鸣榔”中的拟人手法,使自然景象更具生动感;“聚鹤寻峰,啼猿度峡”则运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整首诗围绕着自然与人生的主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情感基调。
诗中“激石鸣榔”指的是什么现象?
A. 水流冲击石头的声音
B. 笔墨的声音
C. 书法的声音
D. 诗人的声音
诗人提到的“锦官城”象征着什么?
A. 乡村
B. 未来的希望
C. 过去的回忆
D. 旅行的目的地
“天涯倦旅”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自然的向往
C. 旅途的疲惫与思考
D. 对家乡的思念
答案:1.A 2.B 3.C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与《台城路·题戴锡三》在主题上都表达了对春天与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侧重于春天的气息与生机,而后者则表现了对过往的怀念与人生的哲思。两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各具风格,前者清新明快,后者深邃悠远。
以上内容为《台城路·题戴锡三》的全面解析,希望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