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元丰二年十月政公改路故作此诗

《元丰二年十月政公改路故作此诗》

时间: 2025-05-04 02:12:21

诗句

独龙东路得平冈,始免游人屐齿妨。

更有主林身半现,与公随转作阴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12:21

原文展示:

独龙东路得平冈,始免游人屐齿妨。
更有主林身半现,与公随转作阴凉。

白话文翻译:

在独龙东路上修建了平坦的道路,开始让游人不再受鞋底磨损的困扰。
更有那主林的一部分隐现,与公路相随,成为游人行走时的阴凉。

注释:

  • 独龙东路:指独龙江流域的东侧道路,此地地势较为险峻,修建平坦的路面十分重要。
  • 屐齿:屐是古代的一种木鞋,屐齿就是木鞋的底部,容易在崎岖的路面上磨损。
  • 主林:指主要的树林,林木的存在不仅起到遮阴的作用,也美化环境。
  • 阴凉:阴凉处,指在阳光直射下的阴影区域,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典故解析:

此诗描写了独龙东路的修建,体现了当时交通改善的成果。古代诗人常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相结合,表现对社会进步的关注,反映了王安石政治改革的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倡导变法,推行新政,致力于增强国家实力。其诗词风格清新,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当时王安石正力推新法,改善民生,修建道路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进步的期待与欣喜。

诗歌鉴赏:

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意象。诗的开头通过“独龙东路得平冈”展现了交通改善带来的便利,反映了王安石对社会改革的积极态度。随后提到“始免游人屐齿妨”,则直观地表明了修路对游人的实惠,表达了对民众出行条件改善的关切。最后一句“与公随转作阴凉”则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更传达出了一种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在语言运用上,王安石善于通过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字句来传达深远的意思。他将道路的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结合,表现了对生活和环境的深切关注。整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独龙东路得平冈:说明独龙东路的修整,使道路变得平坦。
  2. 始免游人屐齿妨:表示游人在行走时不再因路面不平而磨损鞋底,突显了便利。
  3. 更有主林身半现:描绘了道路旁树木的景象,暗示着自然的美好。
  4. 与公随转作阴凉:表达了树木为行人提供阴凉,增添了生动的场景。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得平冈”和“免游人屐齿妨”,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 拟人:树林似乎在为人们提供阴凉,赋予自然以生命的感觉。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交通的便利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对社会进步的赞美与期待,体现了诗人对民众生活改善的关心。

意象分析:

  • 平冈:象征着平坦与顺利,代表着交通的畅通无阻。
  • 屐齿:暗示着过去的艰辛与不便。
  • 主林:代表自然的美好与人类文明的和谐共存。
  • 阴凉:象征舒适与安宁,表达了对生活质量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安石
    • C. 杜甫
  2. 诗中“屐齿”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道路
    • B. 一种鞋底
    • C. 一种树木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社会进步的期待
    • C.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元丰二年十月政公改路故作此诗》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社会变革,但王安石更关注民生与自然的和谐,而杜甫则多表现个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洛阳桥三首 送客 满江红(庆抑斋元枢八十) 太守林太博赠瑞香花 范睢魏齐 居厚弟和七十四吟再赋 饮中题一首 送赵司理若钰之官潮州 朱买臣庙 春日六言十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缺心眼儿 片文只字 包含竺的词语有哪些 威望素著 小字头的字 麥字旁的字 芝艾同焚 柔而不犯 赤字旁的字 燕狎 齐梁世界 蕞眇 搀合 草字头的字 肉字旁的字 常备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