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06: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06:16
咏荆轲
作者: 柳宗元 〔唐代〕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主要表达了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壮举的复杂情感。诗中提到燕国与秦国无法共存,太子被迫投降,描绘了荆轲为复仇而献身的决心和悲壮。荆轲在长时间的思虑后,终于决定用匕首刺杀秦王,但面对突发的局面却犹豫不决,最后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因此丧命。诗的最后提到秦始皇的诡计与权谋,以及历史的误传,表达了对荆轲勇而愚的惋惜。
作者介绍: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宗元,号柳河,唐代文学家,散文家,诗人。其作品以思考深邃、词句清新见称,尤其在古文运动中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和社会不安的时期,诗人借古讽今,通过荆轲的故事反映对时局的不满和对英雄气概的追慕,同时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
《咏荆轲》是一首充满英雄气概的诗,柳宗元通过荆轲这一历史人物,表现了对忠诚与勇气的追求,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悲叹。诗中描绘的情景生动,情感真挚,尤其是描写荆轲在面对重大决策时的犹豫,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紧张的气氛。诗的开头便将观众带入了燕国与秦国的对峙中,紧接着荆轲的决绝与不屈,直至最后的悲剧收场,令人感慨万千。在历史的长河中,荆轲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刺客,更是一个为理想而斗争的典范。通过对荆轲的描写,诗人也在反思英雄的定义,以及在巨大的历史压力下个体的无力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荆轲的故事,探讨了忠诚与勇气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历史的复杂与英雄的悲剧命运。
诗词测试:
选择题:荆轲刺杀秦王的地点是?
填空题:诗中提到荆轲的匕首象征着他的__与__。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慈父断子首”是指荆轲的父亲对他的期望。(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