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登虔州城楼

《登虔州城楼》

时间: 2025-04-29 19:02:52

诗句

郁孤台畔暮烟空,与客登临起大风。

马耳群山归睥睨,虎头全郡览崆峒。

江通闽楚三千里,地跨东南百二雄。

十载楼船纷下濑,兵戈今喜罢虔中。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9:02:52

原文展示:

郁孤台畔暮烟空,与客登临起大风。
马耳群山归睥睨,虎头全郡览崆峒。
江通闽楚三千里,地跨东南百二雄。
十载楼船纷下濑,兵戈今喜罢虔中。


白话文翻译:

在郁孤台边,傍晚的烟雾弥漫空中,我和朋友们一起登高远望,忽然起了大风。
马耳山的群山在我眼前交错,整个虎头地区的美景尽收眼底。
江水通向闽、楚两地,延绵三千里,土地跨越东南,雄伟壮观。
十年来,楼船频繁地驶下河流,如今在虔州的战火终于平息,令人欢喜。


注释:

  • 郁孤台:一处著名的台地,风景优美,常用作吟咏之地。
  • 暮烟:傍晚时分的烟雾,指天边的薄雾或云烟。
  • 马耳群山:指形状像马耳的山脉,形象生动。
  • 虎头:地名,形容地势像老虎的头部,威武。
  • 崆峒:指崆峒山,著名的山脉。
  • 江通闽楚:江流连接了福建和楚地,形容水路交通发达。
  • 楼船:指古代的商船或战船。
  • 兵戈:指战争和武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可则,明代诗人,字子彭,号东篱,出生于江西。他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怀。程可则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用生动的意象描绘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登虔州城楼》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之际。诗人登高望远,抒发对国家前景的忧虑与期待,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登虔州城楼》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与历史变迁的诗篇。诗中通过描绘郁孤台的壮丽景色以及边疆的辽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开篇描绘了暮色中的台地,和朋友们的登高感受,给人一种悠远的意境。接下来,诗人通过“马耳群山”和“虎头全郡”的对比,展现了壮丽的山川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

“江通闽楚三千里,地跨东南百二雄”一句,表现了地理的广阔和历史的厚重,提及两地的联系,传递出一种对团结与和平的向往。最后,诗人通过“十载楼船纷下濑,兵戈今喜罢虔中”,不仅回顾了悲惨的历史,也展现了对和平的珍惜和希冀。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真挚,既有对壮丽自然的赞美,也有对历史沧桑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郁孤台畔暮烟空”:描绘了傍晚时分的美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空灵的氛围。
    • “与客登临起大风”:诗人与友人一起登高,象征着对未来的展望,风的来袭又暗示着历史的动荡。
    • “马耳群山归睥睨”:通过“马耳”山脉的形象化,表现出壮丽的山川,增强了空间感。
    • “虎头全郡览崆峒”:象征着对地方文化和历史的珍视,崆峒山的提及增加了地方色彩。
    • “江通闽楚三千里”:展现了水路的连接性,寓意着南方的繁荣与交流。
    • “地跨东南百二雄”:强调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表现出东南地区的强盛。
    • “十载楼船纷下濑”:回顾历史,表达了对曾经战争的反思。
    • “兵戈今喜罢虔中”:结尾以和平的喜悦收尾,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希冀。
  •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多处使用比喻,如“马耳群山”表现了山的形状,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通过地理和历史的夸张手法,表现出壮丽的景色和深厚的历史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和历史的沧桑,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关注与期待,同时也传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 郁孤台:象征着对历史的追溯与对自然的敬仰。
  • 群山:代表了大自然的伟岸与人类的渺小。
  • 江河:象征着交流与联系,承载着历史的变迁。
  • 楼船:代表了商贸繁荣与历史的沧桑,承载着个人与国家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郁孤台”意指什么? A. 一处名山
    B. 一处著名台地
    C. 一条河流
    D. 一座城池

  2. “马耳群山”形象化的表现了什么? A. 河流的宽广
    B. 山的形状
    C. 天空的辽阔
    D. 战争的残酷

  3. 诗人对历史的感受是怎样的? A. 悲观
    B. 无所谓
    C. 忧虑但充满希望
    D. 高兴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色,表达对国家的思考。
  • 朱自华的《夜泊牛渚怀古》:描写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无常。

诗词对比:

  • 程可则的《登虔州城楼》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采用了登高的意象,但前者更注重历史与地理的结合,后者则更强调个人的情感寄托与壮阔的自然景色。

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共同题材下的独特视角和艺术表现。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程可则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菩萨蛮 寄通州远堂宏书记 百字令 赋千叶水仙 百字令 寄怀楚中诸子 意难忘 寄荅伯行居士 水龙吟 闰端午怀旧,复用前韵 水龙吟 自玉居士见和复次韵 寓寺馆寄怀谢钟吉 孙肖延极谈樵山之胜以诗见贻次答 江行用唐人韵 游七星岩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龙字旁的字 食字旁的字 师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毛字旁的字 得风就是雨 一命归阴 缁服 誓不甘休 馬字旁的字 横抢硬夺 上结尾的成语 匕字旁的字 半死半活 马迹蛛丝 了然于中 祷秝 购并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