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1:19: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19:22
和实之读邸报四首
作者:刘克庄 〔宋代〕
一抨初骇听,双泪谩求哀。
极口诬贤者,甘心誉彼哉。
早知豺不食,安用鸩为媒。
试问高阳里,迎车几两来。
第一首:
一声抨击使我震惊,泪水无意中流下。
那些极力诋毁贤者的人,心甘情愿地称赞那些恶人。
早就知道豺狼是不吃羊肉的,何必用毒药作为媒介。
我想问问高阳的地方,迎接的车马要花费多少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高阳里”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风俗和人情。豺狼与羊的比喻则暗示了社会中人性本恶的现象。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字梦得,号天池,晚号天台山人。其诗风格深沉,擅长描写壮丽山河及抒发内心情感,尤其对社会时事有敏锐的洞察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诗人通过抒发对时局的不满与对贤者的支持,表达了对社会正义的渴望和对伪善的鄙视。
这首诗以强烈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深切感受。开篇“初骇听”表现了诗人对信息的震惊,接着“双泪谩求哀”则流露出诗人无奈与哀伤的情绪。诗中通过对贤者的诬蔑与对恶人的称赞,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真善美的扭曲与误解。
诗人用“豺不食”与“鸩为媒”的比喻,传达了对人性恶劣的深刻认识,表现出对伪善者的强烈反感。结尾的“试问高阳里”则引入了对现实的质疑,暗示着对物质利益与社会风气的反思。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感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与社会的伪善现象。作者通过对时事的反思,展现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豺”代表什么?
A. 羊
B. 恶人
C. 朋友
D. 聪明人
“双泪谩求哀”中的“谩”字意为:
A. 真实
B. 随意
C. 强烈
D. 精确
诗人对“高阳”的提问主要是在表达什么?
A. 对物质的渴望
B. 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C. 对友谊的期待
D. 对历史的怀念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