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新秋度淮有感

《新秋度淮有感》

时间: 2025-05-10 10:21:20

诗句

爽籁入孤舟,长淮度急流。

九重天万里,一日客三秋。

旧箧将捐扇,新衣欲制裘。

不堪清梦觉,欹枕忆林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21:20

原文展示:

新秋度淮有感
李学曾 〔明代〕
爽籁入孤舟,长淮度急流。
九重天万里,一日客三秋。
旧箧将捐扇,新衣欲制裘。
不堪清梦觉,欹枕忆林丘。


白话文翻译:

在清爽的秋风中,我独自乘舟而行,沿着急流的长淮而下。
在这九重天之上,万里无云,仿佛一日之间就能感受到三秋的时光。
我旧日的扇子准备扔掉,新的衣服也准备要做成裘衣。
难以忍受梦中清醒,枕边倾斜,回忆起林丘的往事。


注释:

  • 爽籁:爽快的秋风,带来清凉的感觉。
  • 孤舟:独自一只小船。
  • 长淮:指长江的淮河段。
  • 九重天:形容高远的天空。
  • 三秋:象征时间的流逝,三秋即三个秋天,表示漫长的时光。
  • 旧箧:旧箱子。
  • 捐扇:扔掉扇子,象征抛弃旧物。
  • 欲制裘:想要制作新的裘衣,象征新的开始。
  • 清梦觉:梦中清醒,难以入睡。
  • 欹枕:枕头倾斜,暗示思绪不宁。
  • 林丘:指诗人心中美好的记忆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学曾是明代的一位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常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怀和个人的感慨。他的诗风典雅,情感细腻,常常结合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季,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旧日时光的怀念。诗中所描绘的孤舟、清风等意象,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新秋度淮有感》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诗人在清爽的秋风中独自乘舟,象征着一种孤独的旅程,这种孤独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内心深处的。这种孤独感在诗中通过“清梦觉”表现出来,诗人难以安眠,梦中常常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

“长淮度急流”一语,既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也暗示了人生的急促与无常。诗人的感慨不仅是对秋天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在“九重天万里,一日客三秋”中,诗人把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时间意识,仿佛一日之间就经历了漫长的三秋,时间的无情让人倍感惆怅。

此外,诗中“旧箧将捐扇,新衣欲制裘”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告别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旧物的抛弃和新衣的制作,象征着诗人对新生活的期待,虽然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但是他仍然在努力适应新的生活。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意象丰富,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爽籁入孤舟,长淮度急流。”:描绘秋风轻拂,诗人独自乘舟的情景,感受自然的清爽与孤独。
    • 第二联“九重天万里,一日客三秋。”:抒发对漫长岁月的感慨,表现了时间的无情与快速流逝。
    • 第三联“旧箧将捐扇,新衣欲制裘。”:象征着对旧事物的抛弃与对新生活的向往,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
    • 第四联“不堪清梦觉,欹枕忆林丘。”:表现了诗人在梦中醒来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三秋,形象地表达出时间的流逝。
    • 对仗:上下联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拟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如“清梦觉”暗示内心的挣扎。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旧日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新生活的期待,反映了人对生命和时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爽籁:象征秋天的清新与孤独感。
  • 孤舟:代表诗人的孤独旅程。
  • 长淮:象征人生的曲折与急促。
  • 九重天:体现了诗人对广阔天空的向往。
  • 三秋:象征时间的流逝。
  • 旧箧与新衣:分别代表过去与未来的对比。
  • 林丘:象征诗人内心美好的记忆与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九重天万里”表现了什么? a. 高远的天空
    b. 诗人的孤独
    c. 自然的壮丽

  2. “旧箧将捐扇”中的“捐”字可以理解为: a. 赠送
    b. 抛弃
    c. 收藏

  3. 诗人通过“欹枕忆林丘”表达了: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感悟。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情感深沉。

诗词对比:
李学曾的《新秋度淮有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同为描写秋天的诗作,但李学曾更侧重于人生的孤独感与对时间流逝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与内心的宁静。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忧伤,后者平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李学曾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李学曾诗歌选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题陈琳摹董源渔乐图 秋意 杨相国送酒金山寺泛舟大江登妙高台五云朝阳二阁吞海亭饮中冷泉二首 其一 对雪二首 其一 送赵雨三太守 神弦别曲 赵安天北游求诗安天韶王孙作诗送之 石榴 白玉楼步虚词(六之六) 永遇乐 寄薛江洲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旄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粱的词语有哪些 十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黑字旁的字 几字旁的字 涣如冰释 高蹇 绉纱 排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宝幢 长天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反文旁的字 补苴罅漏 谳奏 口字旁的字 猩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拥雾翻波 不可磨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