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6:25
少豪曾挟一筇游,晚似庞公怕入州。
橡栗尚烦天赋粟,茅柴如以水浇愁。
何妨范史书钩党,不愿欧碑说解仇。
自古放臣多感慨,吾评哀郢胜悲秋。
年轻时我曾带着一根竹杖游览,晚年却像庞公那样畏惧进入州府。
橡树和栗树的果实还让人愁苦,茅草似乎也因浇水而感到忧愁。
何妨借鉴范史的书籍来钩沉往事,不愿意像欧阳修那样解读仇恨。
自古以来,放逐的臣子常常感慨万千,我认为对故国的哀伤胜过对秋天的悲凉。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甫,号景山,晚号澹斋,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文学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沉郁著称,常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时局的忧虑。他的创作风格受到了李白、杜甫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南宋词风的特点。
《和林肃翁有所思韵》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和个人遭遇困顿之际。刘克庄在诗中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和家国情怀的深思。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时事的忧虑和对过去的回顾,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深刻的历史感。
这首诗以个人的游历和感悟为切入点,抒发了诗人对生活、历史与社会的复杂情感。开头以“少豪曾挟一筇游”引入,展现了诗人年轻时的豪情与理想。随着年岁的增长,诗人感受到世事的变迁与无常,仿佛庞公一般对权力与名利心生畏惧。
接下来的两句“橡栗尚烦天赋粟,茅柴如以水浇愁”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愁苦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琐事和生存压力的反思。诗中的“橡栗”和“茅柴”不仅是物象,更是诗人心中忧愁的象征。
“何妨范史书钩党,不愿欧碑说解仇”则是诗人对历史和文学的态度。诗人借用古人的名言,强调历史的教训和思考的重要性,但他不愿意沉溺于对仇恨的解读,这体现了他对和解与理解的渴望。
最后两句“自古放臣多感慨,吾评哀郢胜悲秋”则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被放逐者的同情与理解,感慨历史的沉重与悲哀。诗人在这里用“哀郢”与“悲秋”的对比,展现了对国破家亡的深切感受,令人心中不由生出一丝悲凉。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深切反思,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人文关怀。
整首诗通过个人的经历与历史的回望,揭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人通过对古人的借鉴与反思,表达了对和解与理解的渴望,情感真挚而深刻。
诗中“少豪曾挟一筇游”表达了什么情感?
“自古放臣多感慨”中“放臣”指的是?
诗人不愿意“说解仇”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