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林肃翁有所思韵

《和林肃翁有所思韵》

时间: 2025-04-27 14:36:25

诗句

少豪曾挟一筇游,晚似庞公怕入州。

橡栗尚烦天赋粟,茅柴如以水浇愁。

何妨范史书钩党,不愿欧碑说解仇。

自古放臣多感慨,吾评哀郢胜悲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6:25

原文展示

少豪曾挟一筇游,晚似庞公怕入州。
橡栗尚烦天赋粟,茅柴如以水浇愁。
何妨范史书钩党,不愿欧碑说解仇。
自古放臣多感慨,吾评哀郢胜悲秋。

白话文翻译

年轻时我曾带着一根竹杖游览,晚年却像庞公那样畏惧进入州府。
橡树和栗树的果实还让人愁苦,茅草似乎也因浇水而感到忧愁。
何妨借鉴范史的书籍来钩沉往事,不愿意像欧阳修那样解读仇恨。
自古以来,放逐的臣子常常感慨万千,我认为对故国的哀伤胜过对秋天的悲凉。

注释

  1. 少豪:指年轻时的豪情壮志。
  2. :古代一种用竹子做的拐杖。
  3. 庞公:指庞涓,历史上因战乱而避居的名将,象征着对权力的畏惧。
  4. 橡栗:指橡树和栗树,象征着生活的艰辛。
  5. 茅柴:用茅草和柴火,意指生活的简陋。
  6. 范史:指范仲淹和史可法,二人都有过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7. 欧碑:指欧阳修,因其对历史的抒情和解读而著称。
  8. 哀郢:郢是古代楚国的都城,诗人因思乡而感到悲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甫,号景山,晚号澹斋,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文学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沉郁著称,常常表现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时局的忧虑。他的创作风格受到了李白、杜甫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南宋词风的特点。

创作背景

《和林肃翁有所思韵》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和个人遭遇困顿之际。刘克庄在诗中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和家国情怀的深思。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时事的忧虑和对过去的回顾,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深刻的历史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个人的游历和感悟为切入点,抒发了诗人对生活、历史与社会的复杂情感。开头以“少豪曾挟一筇游”引入,展现了诗人年轻时的豪情与理想。随着年岁的增长,诗人感受到世事的变迁与无常,仿佛庞公一般对权力与名利心生畏惧。

接下来的两句“橡栗尚烦天赋粟,茅柴如以水浇愁”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愁苦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琐事和生存压力的反思。诗中的“橡栗”和“茅柴”不仅是物象,更是诗人心中忧愁的象征。

“何妨范史书钩党,不愿欧碑说解仇”则是诗人对历史和文学的态度。诗人借用古人的名言,强调历史的教训和思考的重要性,但他不愿意沉溺于对仇恨的解读,这体现了他对和解与理解的渴望。

最后两句“自古放臣多感慨,吾评哀郢胜悲秋”则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被放逐者的同情与理解,感慨历史的沉重与悲哀。诗人在这里用“哀郢”与“悲秋”的对比,展现了对国破家亡的深切感受,令人心中不由生出一丝悲凉。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深切反思,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少豪曾挟一筇游:年轻时怀抱豪情,带着竹杖四处游览,象征着理想与自由。
  2. 晚似庞公怕入州:晚年如庞公般畏惧权势,感受到名利的压迫与沉重。
  3. 橡栗尚烦天赋粟:自然的果实给生活带来烦恼,象征着生活的艰难。
  4. 茅柴如以水浇愁:生活的简陋与忧愁交织,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愁苦。
  5. 何妨范史书钩党:借鉴历史,不妨以范仲淹和史可法的智慧来反思过去。
  6. 不愿欧碑说解仇:不愿意沉溺于对仇恨的解读,表现出对和解的渴望。
  7. 自古放臣多感慨:历史上被放逐的臣子常常感慨万千,反映出对命运的无奈。
  8. 吾评哀郢胜悲秋:对故国的哀伤比对秋天的悲凉更为深切,强调了思乡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少豪”与“晚似庞公”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用“橡栗”与“茅柴”比喻生活的艰辛,寓意深远。
  • 象征:诗中提到的“筇”、“州”象征着自由与束缚,表现出诗人的内心挣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个人的经历与历史的回望,揭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人通过对古人的借鉴与反思,表达了对和解与理解的渴望,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自由与理想。
  2. 橡栗:象征生活的艰难,表现出对生存压力的敏感。
  3. 茅柴:象征简陋与愁苦,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
  4. 范史、欧碑:象征历史的智慧与教训,表现出对古人的敬仰与思考。
  5. 哀郢:象征对故国的深切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少豪曾挟一筇游”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由的渴望
    • B. 对权力的追求
    • C. 对财富的向往
  2. “自古放臣多感慨”中“放臣”指的是?

    • A. 失去权力的官员
    • B. 成功的将领
    • C. 受人尊敬的文人
  3. 诗人不愿意“说解仇”是因为?

    • A. 他对历史感到失望
    • B. 他希望追求和解与理解
    • C. 他对仇恨没有兴趣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的作品,表达对国破家亡的感慨。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的词,表现英雄豪情与人生感慨。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和林肃翁有所思韵》在对故乡的思念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白更为直接而简洁,而刘克庄则通过历史的反思与个人的感慨,展现了更深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对宋代诗歌的总结与分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古代文学的全面探讨与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古辞四首 静室二首 其二 古辞四首 其一 浩怀 韶光将暮芳事未经托物念时濡毫成句 樱花 越歌(八首。约杨推官同赋) 春夜辞 秦宫谣 阅江楼记 送天台陈庭学序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斤字旁的字 糸字旁的字 青字旁的字 羊字旁的字 诠才末学 染旧作新 岁朘月耗 鼾声如雷 施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絶学 俗开头的成语 宿计 昏昏浩浩 一吠百声 草码 月字旁的字 哆豁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