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46: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46:00
作者: 刘学箕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农夫戢戢清波阔,
秧稻茸茸森石发。
父儿呼唤手拔齐,
千把万把根连泥。
四更乘月躅陇陌,
晓烟渐散东方白。
归来吃得饭一盂,
担到田头汗似珠。
蹲身擘丛种入土,
不问朝昏与亭午。
肌肤剥裂肉起皮,
烈日才阴又风雨。
秋收幸值岁稍丰,
谷贱无钱私债重。
连忙变转了官赋,
霜雪冻饿愁穷冬。
吁嗟四民天地间,
服田力穑良独艰。
寄言安坐西方辈,
汝饱不惭吾厚颜。
农夫在广阔的清波上辛勤劳作,
稻秧在水中生长得郁郁葱葱。
父子相互呼唤,手中齐齐拔出秧苗,
成千上万的根系紧紧连着泥土。
四更时分,借着月光走在田埂上,
晨雾渐渐散去,东方已经发白。
回到家中,吃上一碗饭,
挑着担子到了田头,汗水如珠般滴落。
蹲下身子,分开稻丛,将秧苗种入泥土,
不论是早晨还是正午,都不在乎。
皮肤被晒裂,肉也起了皮,
烈日下又阴雨绵绵。
秋天丰收还算不错,
但谷价低廉,债务沉重。
急忙改变了税赋,
在霜雪中忍饥挨冻,愁苦过冬。
叹息在天地间的四民,
耕田劳作实在艰辛。
寄语安坐在西方的人,
你们饱满不惭愧,我却面厚如皮。
作者介绍:
刘学箕,宋代诗人,以描写农耕生活、反映社会民生的诗作而著称,作品多表达对农民辛苦劳作的同情与关注。
创作背景:
《插秧歌》创作于宋代一个农业社会,描绘了农民在插秧过程中的辛苦与艰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压力和农民的生活现状。
《插秧歌》描绘了农民在插秧时的辛苦与劳动,展现了农民的勤劳与坚韧。开篇以“戢戢清波阔”描述农夫的忙碌场景,接着通过父子间的呼唤,展现家庭的团结与和谐。诗中多次提到汗水、泥土和阳光,表现出农民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以及劳动的艰辛。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农民的辛苦:无论早晚、风雨,农民都在田间辛勤劳作,甚至皮肤都被晒裂。最后,诗人以“寄言安坐西方辈”呼唤那些安逸生活的人,提醒他们要关注那些在艰苦环境中努力生存的农民。整首诗蕴含了对农民深刻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表达了诗人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对生活的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农民辛苦劳动的深切同情,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农民面临的生存困境,强调了对劳动者尊重与关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插秧歌》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父儿呼唤”主要表现了什么?
诗中“汗似珠”主要表现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插秧歌》与杜甫的《春望》都反映了农民的生活艰辛,但《春望》更多地关注战争对民生的影响,而《插秧歌》则专注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劳动场景,展现了农民的坚韧与不屈。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皆表现了对民生的关怀与同情,但在表现手法及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