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29:27
原文展示:
青玉案 其三
日本棉纱印度绸。金迷纸醉可怜宵。
趁场麻雀夜迢迢。列肆浑成邻国壑,
扁舟自美浦江朝。几多矛盾不曾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的繁华景象,提到日本的棉纱和印度的绸缎,表现出奢华与享乐的氛围。夜晚的喧嚣令人陶醉,像是在享受着美好的时光。诗中提到的“麻雀”象征着那些在夜市中游荡的人们,他们夜行于繁华之地,穿梭于灯红酒绿之间。商铺如同邻国的河流,熙熙攘攘,令人感到无尽的矛盾,似乎是繁华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苦闷。
注释:
- 日本棉纱:指从日本进口的棉织品,象征着奢侈与精致。
- 印度绸:指从印度进口的丝绸,体现了对异域文化的向往与追求。
- 金迷纸醉:形容沉醉于金钱与纸醉金迷的生活状态。
- 趁场麻雀:麻雀在此指夜晚活动的人,象征人们在夜市中的忙碌与嬉戏。
- 列肆:指商铺,描绘夜市的繁华景象。
- 邻国壑:类似于邻国的河流,暗示着外来文化的影响。
- 扁舟:小船,可能象征着在生活中漂泊不定的状态。
- 美浦江朝:美好的江朝,可能指向理想的生活与未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庚白,近代诗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生活的敏锐观察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常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点滴。
创作背景:
在近代中国,社会动荡,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国人对外来事物产生了复杂的情感。作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青玉案 其三》,表达了对繁华夜市的沉醉与对生活矛盾的思考。
诗歌鉴赏:
《青玉案 其三》是一首描绘繁华夜市的作品,诗人通过对日本棉纱和印度绸的描写,展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生活的奢华。诗中“金迷纸醉”的意象,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物质享受中的迷失。夜晚的麻雀象征着那些在繁华中嬉戏的人们,夜市的热闹与人们的欢愉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出生活的矛盾与复杂。诗的最后一句“几多矛盾不曾销”,引人深思,仿佛在提醒人们,繁华的表象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苦闷与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本棉纱印度绸:开篇即点出奢华的物品,暗示生活的富足。
- 金迷纸醉可怜宵:描绘夜晚的迷醉,强调对物质享受的沉迷。
- 趁场麻雀夜迢迢:麻雀的出现引入夜晚的热闹,显现人们在夜市中的生活状态。
- 列肆浑成邻国壑:商铺如同河流般密集,暗示文化的交融与冲突。
- 扁舟自美浦江朝:小舟漂泊,象征着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美好却又不确定的状态。
- 几多矛盾不曾销:最后的反思,揭示了繁华背后的矛盾与内心的挣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市比作邻国的河流,形象地展示了繁华的景象。
- 对仗:如“日本棉纱印度绸”,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麻雀的活动赋予了夜晚更多的人情味。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反映了对繁华生活的沉醉与对内心矛盾的思考,揭示了物质享受与精神困境之间的对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棉纱、绸:象征奢华与外来文化。
- 金迷纸醉:象征物质享受。
- 麻雀:象征夜晚活动的人们。
- 列肆:商铺的繁华与热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日本棉纱”和“印度绸”分别象征什么?
-
“几多矛盾不曾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生活的满足
- B. 对内心挣扎的反思
- C. 对未来的希望
-
诗中“麻雀”象征什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描绘夜晚景象,表达对历史的思考。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诗作,反映情感与生活的困境。
诗词对比:
- 李白 vs. 林庚白:两位诗人在夜晚的描写上各有千秋,李白偏重抒情,林庚白则更注重社会现实的反映。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林庚白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