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青玉案 用贺方回韵寄螺江大嫂二首 其一

《青玉案 用贺方回韵寄螺江大嫂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5-04 03:33:03

诗句

双扉松底江干路。

但梦里、幽寻去。

曾趁东风游几度。

花光映槛,山光当户。

款语相携处。

也应念我来何暮。

误道耽吟好春句。

知否病中愁若许。

寥天泼墨,浓云堆絮。

卧听潇潇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33:03

原文展示

双扉松底江干路。
但梦里幽寻去。
曾趁东风游几度。
花光映槛,山光当户。
款语相携处。
也应念我来何暮。
误道耽吟好春句。
知否病中愁若许。
寥天泼墨,浓云堆絮。
卧听潇潇雨。

白话文翻译

在松树底下的双扉,通向江边的小路。
我只是在梦中幽幽地寻访。
曾几次趁着东风游玩。
花影照在窗槛上,山光映在门前。
在那轻声细语的地方,
你应该也会想起我来此的时光。
我误入了吟咏春天的美句。
你知道我在病中愁苦有多深吗?
天际如墨泼洒,浓云像絮一样堆积。
我卧听着潇潇细雨。

注释

  • 双扉:指的是两扇门。
  • 松底:松树的底部,指在松树阴下的地方。
  • 江干路:江边的小路。
  • 东风:春天的东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映槛:映照在窗槛上。
  • 款语:轻声细语,温柔的交谈。
  • 耽吟:沉浸在吟咏中。
  • 寥天泼墨:形容天空如墨一般的阴沉。
  • 潇潇雨:细雨纷纷,形容雨声的细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元昭,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往往寄托着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郑元昭生病期间,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与内心的愁苦,通过自然景象来寄托情感,反映了个人的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青玉案》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友人的思念。开头的“双扉松底江干路”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江边景象,给人一种幽静而淡雅的感觉。接着,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愁苦与大自然的景象结合,表现出一种孤独而又不失优雅的情感。

在“款语相携处”中,诗人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仿佛在回忆和友人轻声细语的温馨时刻。而“误道耽吟好春句”则流露出对春天的向往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结尾处的“卧听潇潇雨”,通过细腻的听觉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诗人仿佛在雨声中倾诉着自己的心声。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体现了郑元昭卓越的诗歌才华与对生活的深切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双扉松底江干路:描绘了一个安静的环境,松树、双扉、江边的路,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
  2. 但梦里幽寻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寻,似乎在梦中寻求慰藉。
  3. 曾趁东风游几度:回忆起与友人一同游玩的快乐时光,暗示春天的来临。
  4. 花光映槛,山光当户:描绘了花光和山光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美。
  5. 款语相携处:强调了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感交流。
  6. 也应念我来何暮: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暗示自己来访的时光。
  7. 误道耽吟好春句: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美好回忆与内心的感慨。
  8. 知否病中愁若许:向友人倾诉自己的病痛与愁苦。
  9. 寥天泼墨,浓云堆絮:描绘了阴沉的天气,反映了诗人的心情。
  10. 卧听潇潇雨:结尾处的细雨声,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寥天泼墨”,形象地表达了阴沉的天气。
  • 拟人:如“卧听潇潇雨”,赋予雨声以情感,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人的思念与自我情感的抒发,反映了人在病痛、孤独时对美好时光与友谊的渴望与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坚韧与长寿。
  • :代表自然和流逝的时间。
  • :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象征忧愁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
    D. 夏天

  2. “卧听潇潇雨”中“潇潇”形容的是? A. 细雨
    B. 大雨
    C. 风声
    D. 雷声

  3. 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体现在诗的哪一句中? A. 双扉松底江干路
    B. 也应念我来何暮
    C. 知否病中愁若许
    D. 曾趁东风游几度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但更侧重于酒与月的意象,而郑元昭则通过自然景象与细腻的情感联系来传达思念。
  • 苏轼的《水调歌头》则以更为豪放的风格展示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对未来的思考,然而郑元昭的诗则更显内敛与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解析》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滑州归鴈亭 宋宣献公挽词三首 喜雨 日长偶书 罢官後初还襄城弊居述怀十韵回寄洛中旧寮 黄河八韵寄呈圣俞 花山寒食 和应之同年兄秋日雨中登广爱寺阁寄梅圣俞 秋怀二首寄圣俞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识时达变 歺字旁的字 干字旁的字 广字头的字 谬妄无稽 资浅望轻 进退触篱 猘狗 邈以山河 包含拣的词语有哪些 鼎字旁的字 纵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杓窊印 交厚 力字旁的字 水丹 破脑刳心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