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阳春曲·春景

《阳春曲·春景》

时间: 2025-05-07 17:57:38

诗句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

一春能得几晴明?

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迟。

谁唤起?

窗外晓莺啼。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

洛阳花酒一时别。

春去也,闲煞旧蜂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7:57:38

原文展示

几枝红雪墙头杏,
数点青山屋上屏。
一春能得几晴明?
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
细雨调和燕子泥。
绿窗春睡觉来迟。
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一帘红雨桃花谢,
十里清阴柳影斜。
洛阳花酒一时别。
春去也,闲煞旧蜂蝶。

白话文翻译

几枝墙头的杏花如红雪般绚烂,
几处青山宛如屏风般矗立在屋顶。
春天里能有多少晴朗的日子呢?
三月的景致,适合饮酒而不宜清醒。

残花正在酝酿蜜蜂的蜜,
细雨也在调和燕子的泥。
春天的绿窗里我睡得很晚。
是谁唤醒我?窗外传来黄莺的啼鸣。

一帘红雨落尽桃花,
十里清阴里柳影斜斜。
洛阳的花酒一时匆匆别离。
春天已去,旧时的蜂蝶也显得闲散。

注释

  • :杏树,春天开花的树木,象征春天的到来。
  • 雪墙:形容杏花的洁白和美丽。
  • 晴明:晴朗明亮的天气。
  • 宜醉不宜醒:春天的景色美好,适合醉酒享受,而不宜清醒思考。
  • 酝酿:积蓄、酿造。
  • 燕子泥:燕子用泥巴筑巢,细雨调和泥土的意象,寓意春天的生机。
  • 绿窗春睡:绿窗象征春天,春天的睡眠延续到晚。
  • 晓莺啼:清晨黄莺啼叫,唤醒春天的气息。
  • 红雨:指桃花落下的花瓣,像红色的雨。
  • 闲煞:闲得无所事事,指春天已去,蜂蝶也失去活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祗遹,元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写自然景物,情感细腻,常通过描绘春夏秋冬的变化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阳春曲·春景》创作于春天,正值万物复苏、花开鸟鸣的时节,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春天的美景与自己的内心感受相结合,表达对春天的珍惜与感叹。

诗歌鉴赏

这首《阳春曲·春景》以春天的美丽景致为背景,透过鲜活的意象展现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感慨。开篇以“几枝红雪墙头杏”引入,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生机,杏花绚烂如雪,给人以美的享受。接着,诗人感慨春天晴朗的日子少之又少,暗示春天的短暂和珍贵。接下来的“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则描绘了春天中花朵的残留与蜜蜂的忙碌,细雨滋润着燕子的巢穴,表现出春天的和谐美好。

在“绿窗春睡觉来迟”一句中,诗人通过“春睡”展现了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但又被窗外的黄莺啼叫唤醒,凸显出春天的活力与生命的律动。最后,诗人总结春天的短暂与离别,表达对春天的依依不舍。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既有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也有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几枝红雪墙头杏:墙头的杏花如红雪般美丽,色彩鲜艳,象征春天的到来。
  • 数点青山屋上屏:青山如屏风般环绕在屋顶,形成美丽的自然画面。
  • 一春能得几晴明?:春天的晴朗日子少之又少,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三月景,宜醉不宜醒:三月的美景适合陶醉其中,而不宜清醒思考,表现出对春天的迷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红雪”比喻杏花的美丽,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
  • 拟人:如“谁唤起?”赋予窗外的黄莺以生命,增强情感的共鸣。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音乐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珍惜,对时间流逝的感叹,构建出一种悠闲、恬淡的生活情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花:代表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 青山: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蜂蜜:象征劳动与甜美的生活。
  • 黄莺:代表春天的声音与活力。
  • 桃花:象征春天的短暂之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几枝红雪”指的是哪种花?

    • A. 桃花
    • B. 杏花
    • C. 李花
    • D. 梅花
  2. 诗中提到“谁唤起”的对象是?

    • A. 燕子
    • B. 蜜蜂
    • C. 黄莺
    • D. 杏花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春天的热爱与珍惜
    • B. 对秋天的思念
    • C. 对夏天的期待
    • D. 对冬天的厌恶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春夜喜雨》 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多了一层忧国忧民的情感。
  • 《春夜喜雨》:着重于春雨对春天的滋润,更加细腻地展现自然的恩赐。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全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经与古诗词对比研究》

译文

几枝初开的杏花红雪般堆在土状,点点青山如画屏一样隐现在屋上。一个春季,能有几天这样明媚、晴朗?阳春三月的景致令人陶醉,只适合醉眼朦胧地而不适合清醒地去欣赏。 花虽残了,蜂儿却把它酿成了蜜,雨虽来了,燕子却借它调好了筑窝的泥。绿荫窗下,浓睡的我醒来已经很晚了。是谁把我叫起?是那窗外早晨鸣叫的黄莺。 像一帘红雨飘下,那是凋谢了的桃花,十里长的柳荫,树影儿歪斜。一时间来洛阳赏花饮酒的人纷纷都告别了。春天归去了,闲坏了旧日里忙于采花的蜂蝶。

赏析

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洛阳花酒一时别。春去也,闲煞旧蜂蝶。   以“阳春曲”曲牌写春景,可谓名副其实。这组“阳春曲”包括三支小令,渲染出一派风和日丽、蝶逐蜂嚷、百花争艳的烂漫春色。虽是一组曲,但三首又各有侧重。   第一首可名之为“春晴”。首两句写景。首句写墙头杏花。这里的杏花不仅有数支,而且像堆琼砌玉的红雪般,这就突出了花的繁茂。这里的杏花是是晴天的景物。次句写青山。由于青山在屋后较远的地方,所以看上去像一架屏风。“一春能得几晴明?”强调这晴的难得,这一问句流露出了作者满意的心情。“三月景,宜醉不宜醒”,是在赞美令人陶醉的阳春三月,显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态。   第二首可名之为“春睡”。“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花虽然残了,蜂儿却还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从残蕊中采蜜。这样的残花依然是美好的,不给人以零落凄凉之感。春雨往往令赏春者扫兴,可是燕子却还在雨中穿梭忙碌,衔泥筑窠,纷纷的细雨不但没有妨碍它们,反而帮助它调和泥土。燕子这是非常感激这细雨。燕子无情,人是有情的,这是诗人在赞美春雨。这两句体现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从小小的虫鸟活动中看出了春意。作者以喜悦的心情写了残花、细雨,写了春的另一种旖旎。“绿窗春睡觉来迟”写窗内人的浓睡,似与窗外的燕、蜂无关,但一个“春”字点出了前后的内在联系,又加一个“绿”字对“春”做了补充,窗内窗外联成一片了。睡意之酣畅,正因为春天气候之宜人。“觉来迟”,毕竟还是醒了。是因为“窗外晓莺啼”惊醒的,这是对莺声的欣悦。这里写浓睡,是写了春天;写醒叫觉,也是写春天;都写了春天的美好。   第三首可名之曰“春归”。首两句写春归的景色。上句写近景,下句写远景。“一帘红雨桃花谢”是房前景象。 “十里清阴柳影斜”是放眼远望的景象。初春之柳,是淡黄疏影;绿柳成荫已是春深了。两句构成残春景象,却仍然是美的:红花绿柳,相映成趣,色彩鲜丽,令人赏心悦目。下一句写人对春去的依依不舍。名花之城洛阳的人们赏春的人比平时多起来,是因为春已无多,也有为春饯别之意。最后两句,作者感叹:“春去也,闲煞旧蜂蝶。”没有了花,蜂蝶自然无所事事了。虽是感叹惋惜,却并不感伤。   总之,这组曲子将春意写得十分浓丽,使人得到暖融融、醉醺醺的感受,并在细小的物像中显出大自然复苏后的生机。三首曲子除了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外,在写法上也注意了变化。第一首论述,第二首问答,第三首感叹。三首比照,浑然一体而又多姿多彩。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浪淘沙(朱都大和荆州作,次韵谢之) 如梦令(元宵席上口占) 皇初平将入金华山 萧史携弄玉上升 玉女杜兰香下嫁于张硕 长安客舍叙邵陵旧宴,寄永州萧使君五首 病马五首呈郑校书章三吴十五先辈 和周侍御买剑 哭陷边许兵马使 南游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愁眉苦眼 雠视 倒八字的字 阜字旁的字 唯马首是瞻 走字旁的字 用字旁的字 薨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衰靡 直西 内奸 题名道姓 片字旁的字 屯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难以置信 怡堂燕雀 适以相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