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4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46:25
阳春曲
作者: 王世贞 〔明代〕
杨柳窣地万千丝。
金堤碧桃花吐荑。
攀条折花将遗谁。
将遗谁,心自了。
人耳多,黄耳少。
在春天,杨柳轻柔地垂下无数的丝条;
金色的堤岸上,碧桃花悄然吐蕊。
我攀着柳条,折下一朵花,想要送给谁呢?
送给谁呢?心中自有了然。
世间听到的多是世俗之音,真正懂得的人却少之又少。
作者介绍:王世贞是明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擅长诗词和散文,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情感描绘自然与人情。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明代的春季,作者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抒发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思考。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美的向往和个人情感的独立。
《阳春曲》以生动的春景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王世贞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诗中“杨柳窣地万千丝”、“金堤碧桃花吐荑”的描写,生动展现了春天的活力,柳树的柔美与桃花的娇艳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春日画卷。
在这样的自然背景下,作者通过“攀条折花将遗谁”的疑问,引发对人际关系的思考。折花之举不仅是对春天的赞美,更是对美好情感的寄托。诗的最后两句,强调了人耳所听的多为世俗之音,而真正理解和欣赏的人却少之又少,表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全诗流露出一股淡淡的忧伤与思考,既有对春天的赞美,也有对人情冷暖的感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杨柳窣地”使柳树有了生命,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攀条折花”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命、情感的思考,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对真正理解的渴望。
诗词测试:
诗中描绘的春天哪个意象最为突出?
A. 桃花
B. 柳树
C. 金堤
D. 花蕾
诗歌最后一句“人耳多,黄耳少”想表达什么?
A. 认为世俗声音多
B. 认为懂得少数人
C. 认为听到的多
D. 以上都是
“攀条折花将遗谁”中的“谁”指代的是?
A. 自己
B. 朋友
C. 爱人
D. 不确定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世贞的《阳春曲》与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均描写春天,但王世贞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独立思考,而李白则更偏向于欢宴与友谊的享受,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