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1 19:59: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1 19:59:46
归时路何近,去时路何远。
山路无短长,人心有往返。
每因赴官期,一出谒乡县。
若非人事牵,无柰老身嬾。
初心作此行,夜雨醒醉眼。
孤愁念群驺,尺泥滑双趼。
首涂天全湿,回辙云半卷。
投寺借松床,呼僧同野饭。
颓然佳眠足,得此行役倦。
暂劳新不堪,遐征旧所叹。
松菊岂不怀,樊笼何时免。
瘦藤要觅闲,到了古道院。
回家的路似乎很近,但出发时却觉得路途遥远。山路没有短长之分,唯有人心有往返之感。每次因公出行,都要去拜访家乡的县衙。如果不是人事的牵绊,老身又怎能懒散地待在这里?我本初心是为了这次行程,夜雨中醒来时眼中仍带醉意。孤独的愁苦让我想念那些同行的朋友,泥泞的路让双脚滑腻。头上沾满雨水,回头看去云雾缭绕。投宿寺庙借个松树下的床,叫来僧人一起吃野饭。疲惫地躺下美美地睡一觉,觉得这趟行程实在太累。暂时的劳顿让我难以承受,远行的感慨让我感伤已久。松树和菊花的美好我岂能不怀念,但何时才能摆脱这牢笼?瘦弱的藤条也想寻找一点闲适,终于到了这古老的道院。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因其诗文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受到广泛赞誉。杨万里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反映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此诗创作于杨万里赴官途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疲惫。通过描绘途中景色和自身感受,传达了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杨万里的《明发五峰寺初入筠州界高冈铺》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以“归时路何近,去时路何远”引入,表现出回乡与离乡之间的对比,暗示了人心在旅途中往返的感受。接着,诗人反思了因公出行的无奈,既有对官场的厌倦,又有对人情世故的感慨,表现出对生命流逝的无奈。
在描绘旅途中遭遇的雨水、泥泞等场景时,杨万里用生动的细节展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映衬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尤其是“孤愁念群驺”,通过对同行朋友的思念,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感。
最后,诗的结尾“瘦藤要觅闲,到了古道院”则传达出一种对清闲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的渴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旅途的反思与对生活的思考,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艰辛与心灵的孤独,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之间的矛盾与无奈。
诗中提到“归时路何近,去时路何远”,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人为何要“投寺借松床”?
诗中“孤愁念群驺”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此诗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情感共鸣和人生反思的契机,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