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半隐诗

《半隐诗》

时间: 2025-08-03 22:34:06

诗句

远引未能忘世,端居且学灰心。

定自随时隐见,应非与俗浮湛。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3 22:34:06

原文展示:

远引未能忘世,端居且学灰心。定自随时隐见,应非与俗浮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事务的淡薄和对内心修炼的追求。即使身处世间,也难以忘却世俗的牵绊;静坐于此,努力学习保持内心的平静。“定自随时隐见”意味着我会随缘而行,虽然不与世俗浮华相交,但仍然能体会生活的真谛。

注释:

  • 远引:远离世俗的诱惑与牵绊。
  • 端居:安静地待在某个地方,指诗人所处的静谧环境。
  • 灰心:内心的平静与淡然。
  • 随时隐见:适应时势,隐退于世,观察生活。
  • 俗浮湛:世俗的浮华与表面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廖行之,宋代诗人,生平事迹相对较少,但其作品以清新秀丽、意趣深远著称。廖行之的诗歌往往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之际,社会动荡之下,许多文人选择隐逸,以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修养。

诗歌鉴赏:

这首《半隐诗》展现了廖行之对世俗的超然态度。诗的开头“远引未能忘世”,表明尽管诗人努力远离尘世的纷扰,但世俗的影响依然存在。接下来的“端居且学灰心”,则透露出诗人对心境的追求,他在寂静中学习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泊。这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反映出诗人对内心世界的向往。

“定自随时隐见”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从容态度,他愿意顺应时势,选择隐退,而不是盲目追逐世俗的繁华。最后一句“应非与俗浮湛”,则进一步强调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看法,他认为沉迷于浮华并不是生活的真谛。

整首诗意境深远,字句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既有对世俗的反思,又有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远引未能忘世”:虽然努力远离世俗,但内心仍然无法完全摆脱对世俗的牵挂。
    • 第二联“端居且学灰心”: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如何让内心保持宁静与淡然。
    • 第三联“定自随时隐见”:诗人以随时间变化的心态来观察生活,不求浮华。
    • 第四联“应非与俗浮湛”:认为自己与世俗的繁华无缘,寻求内心的真实与平静。
  • 修辞手法

    • 对仗:用词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如“远引”与“端居”。
    • 比喻:将内心的平静比作灰心,形象生动。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一种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内心修养的向往,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是生活的真谛。

意象分析:

  • 远引:象征逃避世俗的苦恼。
  • 端居:代表一种安定与内省的生活状态。
  • 灰心:寓意心灵的宁静与淡然。
  • 浮湛:象征世俗的繁华与虚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远引”主要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追求名利
    • B. 逃避世俗
    • C. 渴望交友
  2. “端居且学灰心”中的“灰心”指的是:

    • A. 忧愁
    • B. 平静
    • C. 痛苦
  3. 诗中提到的“俗浮湛”主要是指:

    • A. 自然的美好
    • B. 世俗的繁华
    • C. 个人的修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内心情感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
  • 《山中杂诗》: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半隐诗》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冶父山居七首 其一 祇树庵 古松法友诵经水西园赋赠 答王百谷虎丘送别 松寥阁与堪公夜坐看月晨起值花朝连春分纪事同赠 游般若寺 出刘庵晚步望江南诸山有感寄同社诸丈 夜泊慈姥矶登绝顶坐月 送界公还海虞 崇宁乙酉元巳率同僚修禊于七星岩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有女怀春 大秋 耂字旁的字 倒海移山 毛字旁的字 枯鱼得水 丿字旁的字 足字旁的字 长话短说 四字头的字 尚韦 罗开头的成语 家道中落 塘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枯竹空言 曙后孤星 綀布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