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谢司马倅惠东坡竹石

《谢司马倅惠东坡竹石》

时间: 2025-07-30 03:58:35

诗句

出自坡翁馀百年,传之温国子孙孙。

两家文物来归我,便盍投簪去杜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03:58:35

原文展示:

谢司马倅惠东坡竹石
作者: 陈傅良 〔宋代〕

出自坡翁馀百年,
传之温国子孙孙。
两家文物来归我,
便盍投簪去杜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东坡(苏东坡)的敬仰之情和对竹石的赞美。诗人感叹东坡已经去世百年,然而其文人风采依然传承给后代。两家的文物(指东坡的作品和精神)归于我,何不投笔辞官,隐居于山林?

注释:

  • 坡翁:指苏东坡(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 :古代官称,指的是掌管某种事务的人,这里指谢司马。
  • 温国:指温州,意指与东坡相关的地方。
  • 文物:指文化遗产、文人作品。
  • 杜门:隐居,指不与世俗交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傅良,字仲昭,号秋水,南宋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清新脱俗。其诗风追求自然、真情,受苏轼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诗人借东坡竹石之名,表达对苏轼的敬仰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生活理想的追求与对文人精神的传承。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平易近人,内容上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人首先提到“坡翁”,即苏轼,强调其卓越的文才与影响。“出自坡翁馀百年”一句,既是对历史的追溯,也传达了苏轼在文坛的永恒地位。之后提到“传之温国子孙孙”,显示出东坡精神的传承,诗人对后代文人的期待与责任感。接下来的“两家文物来归我”,表达了诗人对于文人作品的珍视,意指体现出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最后以“便盍投簪去杜门”点题,表现诗人渴望隐逸的心情,呈现出一种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我理想的追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出自坡翁馀百年:感叹苏轼已经离世百年,但其作品仍然流传。
  2. 传之温国子孙孙:强调东坡的文化影响力深远,温州的人们继承了他的精神。
  3. 两家文物来归我:诗人认为文物的传承归于自己,象征着责任。
  4. 便盍投簪去杜门: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渴望远离尘世。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文物”和“簪”,形成工整的对称结构。
  • 借古喻今:以苏轼的事迹引入,表达个人情感与追求。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苏东坡的缅怀,展现了诗人对于文人精神的尊重,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士人群体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石:象征高洁与坚韧,代表了文人理想与追求。
  • :象征官职与世俗,诗人希望放弃世俗纷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坡翁”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苏轼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文物”指的是什么?

    • A. 书籍
    • B. 文化遗产
    • C. 画作
    • D. 古董
  3. “便盍投簪去杜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权力的渴望
    • B.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C. 对繁华的向往
    • D. 对功名的追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比较陈傅良的《谢司马倅惠东坡竹石》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与隐逸的向往,但语气与艺术风格有所不同,苏轼的作品更加哲理化,而陈傅良则更为直接切入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相关研究论文与书籍可在图书馆查阅。

相关查询

感逝(浙东) 饮新酒 夫远征 题王右军遗迹 古社 奉使往蜀路傍见山花吟寄乐天 其一 遣兴十首 其四 瘴塞 晓将别 酬许五康佐(次用本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三病四痛 臼字旁的字 糸字旁的字 繁称博引 龠字旁的字 包含阳的成语 四点底的字 蹦豆儿 粗有眉目 牡丹花好,终须绿叶扶持 铰链 包含趫的词语有哪些 漳河水 油结尾的成语 领悟 求贤如渴 比字旁的字 恶欲其死而受欲其生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