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0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06:54
秋夜读书
李瑞徵 〔清代〕
古人竟何之?见此秦时月。
落照青简端,冠履若飘忽。
澹对不相闻,秋风天籁发。
欹枕研至精,凛冽砭吾骨。
鬼神能害名,漏泄受天伐。
蒲柳畏先零,燕石守金阙。
何用此营营,华簪宠短发。
古人究竟去了哪里?此时我仰望着秦朝的明月。
落日余晖洒在青色的书简上,仿佛我的冠履也在轻轻飘动。
面对这宁静的夜晚,我与世隔绝,秋风中传来天籁之音。
我倚枕而坐,潜心研读,寒意透骨。
鬼神虽能损害名声,泄露秘密也会受到天的惩罚。
蒲柳怕先秋风来临,燕石则守护着金色的宫阙。
何必为了这些琐事而忙碌,华丽的簪子又能宠爱短发到何种地步呢?
作者介绍:李瑞徵,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以其诗词清丽、情感细腻著称,常常在作品中表达对历史的反思与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秋夜,正值读书之时,诗人借助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秋夜读书》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色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相结合,展现出深邃的哲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诗的开篇以“古人竟何之”引入,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追溯和思考。随后,通过“秦时月”的提及,暗示了历史的悠久与沧桑,体现出诗人对古代智慧的向往与敬仰。
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一种孤独与宁静的氛围,尤其是“落照青简端,冠履若飘忽”,描绘了秋夕时分,书卷与自身融为一体的情景,展示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秋风中的“天籁”声更是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诗人的心灵共鸣。
最后,诗人以“何用此营营,华簪宠短发”收尾,表达了对世俗繁忙生活的反思,似乎在质疑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生观,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真理的追求。这种对比使整首诗在理性思考与感性体验之间达成了美妙的平衡,展现了李瑞徵深邃的思考和高雅的情趣。
逐句解析:
古人竟何之?见此秦时月。
诗人首先抒发对古代人杰的思念,借明月引入古代的华美与辉煌,表达对历史的敬仰。
落照青简端,冠履若飘忽。
描绘夕阳余晖照在书简上的情景,生动表现出诗人在研读时的专注与意境。
澹对不相闻,秋风天籁发。
诗人感受到秋风带来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妙,显得心灵愈加宁静。
欹枕研至精,凛冽砭吾骨。
通过倚枕读书,表现出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体现出秋夜的寒意与孤独。
鬼神能害名,漏泄受天伐。
反思名声的脆弱与世俗的压力,警示世人要谨言慎行。
蒲柳畏先零,燕石守金阙。
用蒲柳和燕石比喻脆弱与坚固,暗示人生的无常与追求的执着。
何用此营营,华簪宠短发。
最后以反思结束,抒发对世俗名利的厌倦,强调内心的追求与价值观的思考。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古今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个人命运的反思,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真理的追求,是对繁忙世俗生活的一种质疑与反思。
诗词测试:
《秋夜读书》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秦时月”象征什么?
诗中“何用此营营,华簪宠短发”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