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04: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04:01
愤愤呕谗书,无人诵子虚。
伤心天祐末,搔首懿宗初。
海树青丛短,湖山翠点疏。
秋涛看足否,罗刹石边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与无奈。诗人愤怒地写下谗言,却无人传诵,感到十分失落和悲伤。回想天祐年间的末期,心中充满伤感,搔首叹息,想起懿宗初年的时光。眼前的海树虽青翠,但却显得稀疏,湖山景色也显得点缀不足。秋天的涛声是否还能欣赏?我在罗刹石旁静静居住,心中满是惆怅。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齐己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他以其独特的个性和风格闻名,诗作多描写景物及感悟,常常表达对社会时事的关心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的动荡时期,诗人在经历了政治变革和个人遭遇后,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失落,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切关注。
齐己的《寄钱塘罗给事》不仅仅是一首抒情诗,更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深刻反思。诗中流露出的愤懑与无奈,正是他对时局的失望。诗的第一句“愤愤呕谗书,无人诵子虚”,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愤怒与孤独,他用“呕谗书”来形容自己所写的文章,显示出对谣言与不公的强烈反感。接下来的“伤心天祐末,搔首懿宗初”,则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似乎在感叹时代的变迁与人事的无常。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通过“海树青丛短,湖山翠点疏”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色的苍凉,仿佛在映射他心中的孤独和无助。而“秋涛看足否,罗刹石边居”则在诗的结尾留下了悬念,秋涛的声音是否能让他感到慰藉,罗刹石的存在又暗示着凶险与不安,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反思与对自我的探寻,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与思想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失望、对历史的思索以及内心的孤独与迷茫,反映了唐代政治动荡带来的影响与个人的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呕谗书”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愤怒写作
B. 书籍的种类
C. 幽默文章
诗人感到“伤心”的时间是哪个时期?
A. 天祐末
B. 懿宗初
C. 盛唐时期
“秋涛看足否”中的“秋涛”象征什么?
A. 时光流逝
B. 自然景色
C. 幸福生活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