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34: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34:05
念奴娇(重九席上)
辛弃疾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
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发。
莫倚忘怀,西风也曾,点检尊前客。
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
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
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
龙山在哪里?我记得当年的盛会,在重阳节的美好时光。
谁能陪我这个老兵笑一笑,落帽的他已经满头白发。
不要依赖遗忘,西风也曾经,细细检查眼前的客人。
今古都凄凉,眼中飞舞着三两只蝴蝶。
你要相信在东篱采菊的高情,千年之后,只有陶渊明才是如此。
喜欢说琴中的乐趣,弦上何必劳心声切。
试着把空杯举起,老翁还会说,何必在意杯中之物。
在微风中一笑,请老翁今晚同醉。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晚号醉翁,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和将领。他的词风豪放,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怀,他的诗词常常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念奴娇(重九席上)》是辛弃疾在重阳节与友人相聚时所作,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感慨,同时展现了对友谊和高洁情操的向往。
《念奴娇(重九席上)》通过对重阳佳节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缅怀,以及对友谊的珍视。诗的开头通过“龙山何处”引出对过去盛会的追忆,给人一种怀旧的情怀。接着,诗人用“谁与老兵供一笑”一语,表达了自己作为老兵的孤独与落寞,伴随着“落帽参军华发”,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个人的变化。
“莫倚忘怀,西风也曾,点检尊前客”则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珍惜,以及对当前聚会的珍视。接下来的“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则是对历史的感慨与无奈,象征着美好而易逝的事物。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陶渊明,表达了对高洁情操的向往,强调了“高情千载”,即使是千年之后,仍然值得追寻。最后,通过“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诗人将关注点转向内心的宁静与自得,传达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历史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辛弃疾对生命的哲理性理解和对友谊的重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
诗人以“龙山”引出对往年重阳节的回忆,体现了对过去聚会的思念。
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发。
表达了诗人老去的感叹,感到孤独,渴望有人与自己分享欢笑。
莫倚忘怀,西风也曾,点检尊前客。
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的情谊,西风象征着岁月的流逝。
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通过“飞蝶”表现美好的事物虽易逝,但仍在眼前飘动。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引用陶渊明来表达对高洁情操的向往,陶渊明的隐逸生活成为理想的象征。
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
反映出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与享受,强调内心的宁静。
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
倡导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认为心态比物质更重要。
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
以笑声邀请朋友共度美好时光,体现了对友谊的珍视。
整首诗表达了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生命态度的深刻思考,传达出时光流逝带来的感慨与对当下幸福的珍惜。
《念奴娇(重九席上)》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辛弃疾
C. 杜甫
D. 苏轼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中所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诗中提到的陶渊明的字是什么?
A. 玄宗
B. 渊明
C. 彦博
D. 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