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时间: 2025-04-22 21:09:03

诗句

行尽桑麻九英天,更寻佳处可留连。

如今归棹如掤箭,不似来时上水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21:09:03

原文展示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作者: 辛弃疾

行尽桑麻九英天,更寻佳处可留连。
如今归棹如掤箭,不似来时上水船。

白话文翻译

走过一片片的桑麻,来到九英山下,四处寻找美丽的地方留连忘返。如今归舟如同发射的箭,不再像来时随水而行的船只那样悠闲。

注释

  • 桑麻:指桑树和麻,这里指代农村的田园风光。
  • 九英天:九英山,位于武夷山,风景如画。
  • 归棹:回程的船桨。
  • 掤箭:形容归程的急促。
  • 上水船:指顺水而行的船。

典故解析

“九英”指的是武夷山的九英山,是武夷山著名的风景区,传说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与此相关。诗中提到的“上水船”暗指顺流而下的轻松状态,反映了诗人对旅途的怀念与对归程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他的作品多表现豪情壮志,风格奔放,尤其以词作著称,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辛弃疾游览武夷山时,表达了他对美景的留恋与归程的无奈,反映了他在历史变迁中的感慨与人生哲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游览武夷山的经历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故乡景致的深情眷恋和归途的惆怅。开头的“行尽桑麻九英天”,描绘出一幅广袤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游历过程中的愉悦与对美好自然的欣赏。这种自然景象不仅仅是环境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

“如今归棹如掤箭”,转折之处,诗人意识到归途的匆忙与无奈,生动地展现出一种“行舟不觉”的感受,仿佛他在美景面前失去了时间的概念。而“更寻佳处可留连”则反映了他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不舍,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整首诗情景交融,构建了一种“游”与“归”的对立,既有对美景的热爱,也有对归程的惆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行尽桑麻九英天:经历了辽阔的桑麻田,抵达九英山,表达了游历的过程。
    • 更寻佳处可留连:继续寻找美丽的地方,表现了对美景的向往。
    • 如今归棹如掤箭:归途急促,形容心情的急迫与无奈。
    • 不似来时上水船:与来时的悠闲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心境的变化。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归舟比喻为“掤箭”,增强了行色匆匆的感觉。
    • 对仗:前后两句的结构相对,形成对比,增强韵律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归途的惆怅,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与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桑麻:象征着自然的富饶与田园的宁静。
  • 九英天:代表着人间仙境,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象征着人生旅途,反映出归途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九英天”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武夷山
    B. 泰山
    C. 黄山

  2. “归棹如掤箭”中的“掤箭”指的是什么? A. 慢悠悠的船
    B. 飞速的箭
    C. 美丽的景色

  3. 诗人对归途的感受是怎样的? A. 愉快
    B. 失落
    C. 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白的游诗各具特色,辛弃疾更多表现对现实的思考与感慨,而李白则多表现豪放不羁的个性与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 《辛弃疾全诗全词》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南楼令/唐多令 月上人退居 甲戌八月武康安吉水祸甚惨人畜田庐漂没殆尽赋苦雨行以纪一时之实 感秋杂兴十解 其五 春晚简溪友 孙岳从军后归吴 次韵山庄杂咏十首 其七 春意 赠李若虚 醉落魄/一斛珠 醉落魄 其九 拟二隐 秋霁·重到西冷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氏字旁的字 焮痛 毛字旁的字 烛烛 反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小岁贺 喜愠不形于色 秕言谬说 比字旁的字 提手旁的字 野狐禅 雨字头的字 左右摇摆 班香宋艳 包含乱的词语有哪些 弃暗投明 齿如瓠犀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