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4:09: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4:09:18
上巳日,天畅晴甚,觉《兰亭》“天朗气清”句为右军入化之笔,昭明忽然出手,岂谓年年有印板上巳耶?诗以纪
三春却是暮秋天,
逸少临文写现前。
上巳若还如印板,
至今何不永和年?
逸少临文总是愁,
暮春写得如清秋。
少年太子无伤感,
却把奇文一笔勾。
春天已经如同秋天的暮色,
王羲之在面前写下的文章。
上巳节的情景仿佛如印刷板,
为何至今还不能永远记录这和谐的年华呢?
王羲之写下的文章总是带着愁绪,
而晚春的情景却如同清秋的景象。
年轻的太子毫无伤感,
却用奇妙的文字勾勒出一笔。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金人瑞,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历史和文学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上巳节期间,天晴气朗,诗人通过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回顾,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文学传承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对王羲之的崇敬和怀念,表现出诗人在上巳节这个特定时刻的情感。诗人巧妙地将春天和秋天相互比较,呈现出时光的流逝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开篇的“三春却是暮秋天”便是一种对比手法,暗示春天的美好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在诗中提及王羲之的“逸少临文”,则体现了诗人对古代书法的崇敬和对王羲之作品的高度赞赏。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逐渐揭示出对文学创作的深思:虽然王羲之的作品历久弥新,但其内心的愁苦似乎并未随时间消逝。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从对春天的回忆到对王羲之的追思,再到年轻太子的无伤感,反映了文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无奈。同时,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对文学创作的思考与尊重。通过对古人作品的回顾,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无奈和珍惜当下的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逸少”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三春却是暮秋天”中的“暮秋”暗示了什么?
诗中“少年太子无伤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相比,金人瑞的这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与感慨,展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文学的追求。两者都体现了对历史和文学的深刻思考,但金人瑞的诗更加强调了个体对时间的感受和文学创作的内心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