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55: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55:16
昨日摘花初见桃,
今日摘花还见李。
晴风暖日苦相催,
春物所馀知有几。
中年多病壮心衰,
对酒思归未得归。
不及墙根花与草,
春来随处自芳菲。
昨天刚摘下桃花,今天又见李花。
晴风暖日不断催促,春天的景物所剩无几。
我年纪渐长多病,壮志已衰,
对着酒杯思念家乡却无法归去。
比不上墙根边的花草,
春天来临时到处都散发着芳香。
李花与桃花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希望。李花和桃花的盛开,代表着春天的到来,通常是诗人抒发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诗、文、词以及历史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以散文和词作著称。
此诗写于欧阳修中年时期,正值他身体多病、壮志未酬之时。诗中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加深了对人生无常的感触。
《和圣俞感李花》是一首充满春意的抒情诗,描绘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感慨。诗的开头,诗人通过对桃花和李花的描写,展示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接着,晴风暖日的描写则暗示时间的流逝,给人以催促之感,带出对春天短暂之美的感慨。
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开始反思自我的人生,尤其是“中年多病壮心衰”这句,展现了他对人生苦短和自我失落的无奈。对酒思归未得归,进一步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渴望。然而,结尾的“不及墙根花与草”则流露出一种淡然与无奈,春天的芳香无处不在,却也让人意识到人生的平凡与简单。
整首诗在对比中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突,既有对春天美好的期待,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欧阳修深厚的文学功底与人文关怀。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对春天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示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诗中提到的两种花分别是什么?
A. 牡丹与梅花
B. 桃花与李花
C. 菊花与兰花
诗人对酒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什么的渴望?
A. 财富
B. 家乡
C. 名声
“不及墙根花与草”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平凡生活的珍惜
C. 对春天的失落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欧阳修的《和圣俞感李花》更注重对自然的描写和人生感慨;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由与洒脱的渴望。两者虽皆为抒怀,却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人生境界与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