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00:53
原文展示:
除夜宿黄沙馆书怀
张俞 〔宋代〕
穷年抚剑独无眠,世路危疑倦往还。
夜半无人残月白,狐鸣枭啸满空山。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翻译: 在这年终之夜,我独自抚剑无眠,对这充满危险和疑虑的世界感到厌倦,不愿再往返奔波。夜半时分,四周无人,只有残月发出苍白的光,狐狸和猫头鹰的叫声在空旷的山中回荡。
注释:
字词注释:
- 穷年:年终。
- 抚剑:抚摸剑身,象征武士或侠客的孤独与忧愁。
- 独无眠:独自无法入睡。
- 世路:人生的道路,这里指社会生活。
- 危疑:危险和疑虑。
- 倦往还:厌倦了来回奔波。
- 残月:不完整的月亮,这里指夜深时的月亮。
- 狐鸣枭啸:狐狸和猫头鹰的叫声,常用来形容荒凉或阴森的气氛。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确使用典故,但“抚剑独无眠”可能隐含了古代侠客或武士的孤独形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俞,字少愚,号白云先生,宋代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除夜,即除夕之夜,诗人宿于黄沙馆,感慨世路艰难,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厌倦和对孤独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除夕夜的孤独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世路的厌倦和对孤独生活的深刻体验。诗中“穷年抚剑独无眠”一句,既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形象,又透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夜半无人残月白,狐鸣枭啸满空山”则进一步以荒凉的自然景象,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世路的厌倦。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抒怀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穷年抚剑独无眠”,通过“抚剑”和“独无眠”两个动作,描绘了诗人的孤独和无眠状态,反映了内心的忧愁和对现实的不满。
- 第二句“世路危疑倦往还”,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世路的厌倦,认为世路充满危险和疑虑,不愿再奔波。
- 第三句“夜半无人残月白”,以“残月”和“无人”两个意象,营造了一个孤寂的夜晚氛围,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
- 第四句“狐鸣枭啸满空山”,通过“狐鸣枭啸”的声音,增强了荒凉和阴森的气氛,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和对世路的厌倦。
修辞手法:
- 比喻:“抚剑”比喻诗人的孤独和忧愁。
- 拟人:“狐鸣枭啸”赋予狐狸和猫头鹰以人的声音,增强了荒凉的气氛。
- 对仗:诗中“穷年”与“夜半”,“抚剑”与“无人”等词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世路的厌倦和对孤独生活的深刻体验。通过描绘除夕夜的孤独景象,诗人抒发了内心的忧愁和对现实的不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抚剑:象征孤独和忧愁。
- 残月:象征孤独和凄凉。
- 狐鸣枭啸:象征荒凉和阴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抚剑独无眠”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愤怒 D. 平静
- “夜半无人残月白”中的“残月”象征什么?
A. 希望 B. 孤独 C. 圆满 D. 光明
- 诗中“狐鸣枭啸满空山”营造了什么气氛?
A. 热闹 B. 温馨 C. 荒凉 D. 欢乐
答案: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诗人对世路的忧虑和对孤独生活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俞的《除夜宿黄沙馆书怀》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世路的忧虑和对孤独生活的感慨,但张俞的诗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俞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唐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诗人的详细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张俞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