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闵雨

《闵雨》

时间: 2025-05-02 12:02:42

诗句

青山本无垢,坐受瘴雾侵。

马倦不加鞭,暑气令人昏。

去年蝗为灾,千家百不存。

流亡不自保,聚掠连诸村。

闵闵望一雨,可招若敖魂。

旱势复如此,早禾空如云。

丰登数有常,赤子皆天民。

惜此三尺雨,龙师恐不仁。

禳禬古有法,至和格神人。

不见东海郡,孝妇冤欲伸。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02:42

原文展示:

闵雨 青山本无垢,坐受瘴雾侵。 马倦不加鞭,暑气令人昏。 去年蝗为灾,千家百不存。 流亡不自保,聚掠连诸村。 闵闵望一雨,可招若敖魂。 旱势复如此,早禾空如云。 丰登数有常,赤子皆天民。 惜此三尺雨,龙师恐不仁。 禳禬古有法,至和格神人。 不见东海郡,孝妇冤欲伸。

白话文翻译:

青山原本洁净无瑕,却遭受瘴气的侵袭。 马儿疲惫不堪,不再加鞭,酷热的天气让人昏昏欲睡。 去年蝗灾肆虐,千家万户几乎无一幸存。 流离失所的人们无法自保,村庄间连绵不断地发生抢掠。 人们渴望一场雨,希望能唤醒若敖的灵魂。 旱情如此严重,早稻田空空如也,如同云朵一般。 丰收的规律自古不变,百姓都是天之子民。 可惜这三尺雨,恐怕龙师也不仁慈。 古代有禳灾的方法,至和之法能感通神人。 难道没听说过东海郡的孝妇,她的冤屈想要伸张。

注释:

字词注释:

  • 无垢:没有污点,指青山原本洁净。
  • 瘴雾: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常带有毒性。
  • 闵闵:忧虑的样子。
  • 若敖:指若敖氏,春秋时期楚国的贵族,这里指代祖先或神灵。
  • 龙师:指掌管雨水的神灵。
  • 禳禬:古代祭祀以消除灾祸的仪式。
  • 至和:极其和谐,指与神灵沟通的状态。
  • 东海郡:古代地名,这里指代历史上的冤案。
  • 孝妇:指古代传说中的孝妇,她的冤屈未得伸张。

典故解析:

  • 若敖魂:引用若敖氏的典故,暗示通过祭祀或祈祷来唤醒神灵,以求雨解旱。
  • 东海郡孝妇:引用东海郡孝妇的典故,暗示即使有冤屈,也难以得到伸张,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宋代诗人,与韩淲并称“上饶二泉”,是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的诗多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这首《闵雨》反映了当时社会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的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因连年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和蝗灾,导致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自然灾害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闵雨》以青山、瘴雾、马倦、暑气等自然景象为背景,描绘了因旱灾和蝗灾而导致的民生疾苦。诗中,“闵闵望一雨”表达了人们对雨水的渴望,而“旱势复如此,早禾空如云”则形象地描绘了旱情的严重。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无奈。诗的最后,通过提及古代禳灾的方法和东海郡孝妇的典故,暗示了即使有方法和冤屈,也难以改变现状,反映了诗人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青山本无垢,坐受瘴雾侵。——青山原本洁净,却遭受瘴气的侵袭,暗示自然环境的恶化。
  2. 马倦不加鞭,暑气令人昏。——马儿疲惫不堪,不再加鞭,酷热的天气让人昏昏欲睡,描绘了酷暑下的疲惫。
  3. 去年蝗为灾,千家百不存。——去年蝗灾肆虐,千家万户几乎无一幸存,反映了灾害的严重性。
  4. 流亡不自保,聚掠连诸村。——流离失所的人们无法自保,村庄间连绵不断地发生抢掠,描绘了社会的动荡。
  5. 闵闵望一雨,可招若敖魂。——人们渴望一场雨,希望能唤醒若敖的灵魂,表达了人们对雨水的渴望。
  6. 旱势复如此,早禾空如云。——旱情如此严重,早稻田空空如也,如同云朵一般,形象地描绘了旱情的严重。
  7. 丰登数有常,赤子皆天民。——丰收的规律自古不变,百姓都是天之子民,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8. 惜此三尺雨,龙师恐不仁。——可惜这三尺雨,恐怕龙师也不仁慈,暗示了即使有雨,也可能无法改变现状。
  9. 禳禬古有法,至和格神人。——古代有禳灾的方法,至和之法能感通神人,暗示了即使有方法,也难以改变现状。
  10. 不见东海郡,孝妇冤欲伸。——难道没听说过东海郡的孝妇,她的冤屈想要伸张,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青山本无垢,坐受瘴雾侵”中的“坐受”,赋予青山以人的行为,增强了形象性。
  • 比喻:如“旱势复如此,早禾空如云”中的“空如云”,用云朵的空旷比喻早稻田的荒凉。
  • 对仗:如“丰登数有常,赤子皆天民”中的“丰登”与“赤子”,“数有常”与“皆天民”,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灾害和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旱灾和蝗灾的描绘,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无奈。诗中提到的古代禳灾方法和东海郡孝妇的典故,暗示了即使有方法和冤屈,也难以改变现状,反映了诗人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的美好和洁净。
  • 瘴雾:象征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灾害。
  • 马倦:象征疲惫和困苦。
  • 暑气:象征酷热和不适。
  • 蝗灾:象征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
  • 流亡:象征社会的不稳定和百姓的苦难。
  • 早禾:象征农业生产和百姓的生活。
  • 龙师:象征掌管雨水的神灵和自然的力量。
  • 禳禬:象征古代的禳灾方法和宗教信仰。
  • 东海郡孝妇:象征社会的不公和冤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若敖魂”是指什么? A. 若敖氏的灵魂 B. 若敖氏的神灵 C. 若敖氏的祖先 D. 若敖氏的冤屈

  2. 诗中“旱势复如此,早禾空如云”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D. 排比

  3. 诗中提到的“东海郡孝妇”是指什么? A. 东海郡的孝妇 B. 东海郡的冤屈 C. 东海郡的孝妇的冤屈 D. 东海郡的孝妇的冤屈想要伸张

答案:

  1. A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离别的感慨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对比:

  • 赵蕃《闵雨》与杜甫《春望》:两首诗都反映了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但赵蕃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无奈,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 赵蕃《闵雨》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诗都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自然的感慨,但赵蕃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白居易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赵蕃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宋代诗歌史》:详细介绍了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赵蕃诗歌的历史背景。
  • 《宋代文学研究》:收录了关于宋代文学的研究文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赵蕃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感物 题琅山大江 和唐户古律三首 甲辰春蒙恩召试时年六址 过钓台 邸报京丞相薨背 谢人惠诗二首 其一 人惠酴醾 诞日戏作亦可以瑞鹧鸪歌之 喜败箧中得旧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毫的词语有哪些 糸字旁的字 丨字旁的字 匸字旁的字 香字旁的字 连日连夜 铜管乐队 暗锤打人 来来往往 跳在黄河也洗不清 为好成歉 偎慵堕懒 足够 龠字旁的字 阴曹 决宪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