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送谭三藏入京

《送谭三藏入京》

时间: 2025-05-03 16:03:20

诗句

阿闍梨与佛身同,灌顶难施利济功。

持咒力须资运祚,

度人心要似虚空。

东周路踏红尘里,北极门瞻紫气中。

好进梵文沾帝泽,却归天策继真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6:03:20

原文展示:

送谭三藏入京
阿闍梨与佛身同,灌顶难施利济功。
持咒力须资运祚,度人心要似虚空。
东周路踏红尘里,北极门瞻紫气中。
好进梵文沾帝泽,却归天策继真风。

白话文翻译:

送谭三藏入京,
阿闍梨的身份与佛的身躯相同,但灌顶的法力难以施展,难以给予众生利益。
持咒的力量必须依赖于自身的运气和福祉,度化他人的心灵要像虚空一样无所拘束。
行走在东周的尘世路上,仰望北极的紫气门。
希望能深入梵文,沾染到帝王的恩泽,却又最终归于天策,继承真正的风范。

注释:

  • 阿闍梨:是佛教中的一个职称,意为“导师”或“教导者”。
  • 灌顶:佛教仪式,象征性地将佛法的智慧和力量传递给受戒者。
  • 持咒:是指念诵佛教咒语,以求得保护和加持。
  • 运祚:指个人的运势和福气。
  • 虚空:在佛教中常用来形容无形无相,空灵自在的境界。
  • 东周:指中国历史上的东周时期,象征着繁华与红尘。
  • 北极门:北极星所在之处,象征着高远的理想和目标。
  • 梵文:古代印度的语言,佛教经典多用梵文书写。
  • 天策:古代的军事策划,象征着智慧和谋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字昉,号匡庵,唐代著名的僧人和诗人。他擅长于五言绝句,作品多涉及佛教思想,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在诗中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送谭三藏入京》是齐己为送别谭三藏而作的诗。谭三藏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法师,他的西行取经事迹广为人知。诗歌不仅是对谭三藏的送别,也是对佛教修行的思考与总结,表达了对佛法传播的期望与祝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表现了对谭三藏的深切期望和祝福。开篇提到“阿闍梨与佛身同”,将谭三藏的身份与佛教的至高境界相提并论,突显出他在佛教界的重要性。然而,后文又提到“灌顶难施利济功”,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无奈和佛教修行的不易,强调了修行者不仅需要机缘,也需要自身的努力与福报。

“持咒力须资运祚,度人心要似虚空”两句则延续了对修行的思考,强调了内在修为与外在机缘的辩证关系,传达出一种空灵的哲理。接下来“东周路踏红尘里,北极门瞻紫气中”,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对比中,既有对红尘俗世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理想的向往。最后结尾“好进梵文沾帝泽,却归天策继真风”,则表明谭三藏在追求佛教智慧的同时,也要把握现实,继承真正的风范。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佛教的信仰与思考,也有对人生的感慨,体现了齐己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阿闍梨与佛身同:强调谭三藏的身份与佛教的教义密切相连。
  2. 灌顶难施利济功:表明佛教法力的施行并不容易。
  3. 持咒力须资运祚:持咒的力量依赖于个人的运势和福气。
  4. 度人心要似虚空:度化他人需要一种无所拘束的心态。
  5. 东周路踏红尘里:在世俗生活中行走。
  6. 北极门瞻紫气中:向往高远的理想。
  7. 好进梵文沾帝泽:希望能深入佛教的经典,获得帝王的恩泽。
  8. 却归天策继真风:最终要继承真正的智慧和风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谭三藏比作佛身,突显其重要性。
  • 对仗:如“东周路踏红尘里,北极门瞻紫气中”,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虚空、紫气等意象,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是对谭三藏的送别与对佛教修行的思考,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意象分析:

  • 阿闍梨:象征着佛教的智慧与教导。
  • 虚空:象征着无拘无束的精神境界。
  • 红尘:象征着世俗生活的纷扰。
  • 紫气:象征着理想的境界与美好的前景。
  • 梵文:象征着佛教经典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阿闍梨在诗中代表什么? A. 个人的修行
    B. 佛教的教导者
    C. 生活的烦恼
    D. 神秘的力量

  2. “持咒力须资运祚”意指什么? A. 个人努力的重要性
    B. 外在机缘的影响
    C. 内在修为的提升
    D. 修行的艰难

  3. 诗中“虚空”象征什么? A. 现实的困扰
    B. 理想的追求
    C. 无拘无束的境界
    D. 佛教的教义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李白入京》 - 王之涣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 《秋夕》 - 杜甫

诗词对比:

《送李白入京》与《送谭三藏入京》都表现了对友人的送别,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友情的眷恋,而后者则更加关注佛教思想与修行的深邃哲理。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前者温柔细腻,后者哲理深邃,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二月朔日食阴雨不见 唐律十首 南窗偶书 次韵方蒙仲高人亭 邵武宴瞿通判致语口号 渔父词 龟巢夜宴 此君室 又次韵谢司法 又和晦翁棹歌 其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虫字旁的字有哪些?带虫的汉字大全 廴旁的字有哪些?带廴的汉字大全 包含光的词语有哪些 怀刺不适 方字旁的字 鸟字旁的字 过辱 龙字旁的字 败化伤风 包含梧的词语有哪些 捏弄 戒行 绋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户旁的字有哪些?带户的汉字大全 青云万里 同字旁的汉字解析_认识同字旁的字 长字旁的字 异香扑鼻 二字旁的字 海蛎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