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0:31: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31:07
九日同袁中夫看菊寄谢主人
作者:李贽 〔明代〕
去年花比今年早,今年人比去年老。
尽道人老不如旧,谁信旧人老亦好。
秋菊总开旧岁花,人今但把新人夸。
不见旧日龙山帽,至今犹共说孟嘉。
去年我犹在阴山,今年尔复在江南。
傍人错指前身是,一是文殊一瞿昙。
花开于我复何有,人世那堪逢重九。
举头望见钟山高,出门便欲跨牛首。
袁生袁生携我手,欲往何之仍掣肘。
虽有谢公墩,朝朝长在门。
虽有阶前塔,高高未出云。
褰裳缓步且相随,一任秋光更设施。
天生我辈必有奇,感加雅意来相期。
入门秋色上高堂,烹茶为具呼儿郎。
欢来不用登高去,扑鼻迎风尊酒香。
子美空吟白发诗,渊明采采亦徒疲。
何如今日逢故知,菊花共看未开时。
去年菊花开的比今年早,而今年的人比去年都老了。
大家都说年纪大了不如年轻的时候,谁会相信年老的人也能好呢?
秋天的菊花依旧在旧年的花丛中盛开,今天的人却只会夸赞新的人。
看不到往日的龙山帽,现在还在谈论孟嘉。
去年我还在阴山,今年你又在江南。
旁人误以为我是前身,一是文殊一是瞿昙。
花开对我有什么意义,人世间怎能逢重阳。
抬头望见钟山高,出门便想跨越牛首。
袁生,你我手牵手,想要去哪里却又被牵制。
即使有谢公墩,朝朝暮暮都在门前。
即使有阶前的塔,依然高耸得未出云端。
轻裳缓步且相随,全凭秋光再添妆点。
天生我辈必有奇迹,感恩雅意来约定。
走进门,秋色映入高堂,煮茶招呼儿郎。
欢聚来不必登高,扑鼻的酒香迎风扑面。
子美白头吟诗空,渊明采菊也感疲惫。
不如今天与故人相逢,菊花共赏未开之时。
作者介绍
李贽(1527-1602),字贽,号卓吾,明代思想家、文学家,以其反传统的思想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重视著称。他的诗歌多表达个人情感和对时事的关注,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重阳节,正是秋天菊花盛开的时节,诗人通过与友人袁中夫一同赏菊,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旧友的怀念,展现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友谊的珍视。
李贽的《九日同袁中夫看菊寄谢主人》是一首充满哲思的抒情诗。诗人在重阳节这个特定的时刻,与友人一同赏菊,不仅是在表面上赞美菊花的美丽,更是在借助这一时机,深刻反思人生的变化与流逝。开篇便以“去年花比今年早,今年人比去年老”引出主题,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叹,既有对花的赞美,也有对人的感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反复提到的“旧”和“新”,体现了诗人对过去与现在、对旧友与新知的复杂情感。在描绘秋菊时,诗人用“秋菊总开旧岁花”来表明,尽管岁月在流逝,但旧年的美好依然存在。与旧友袁生的携手相伴,更是强调了友谊在岁月中的重要性。
另外,诗中对比“子美空吟白发诗,渊明采采亦徒疲”,彰显了对名士生平的反思。两位诗人的名声与成就反衬出诗人对人生的无奈和对友谊的珍惜。整首诗在轻松闲适的赏菊中,蕴藏着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哲思,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对菊花的赞美,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对岁月无情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诗人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厚的友情,体现出李贽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龙山帽”象征什么?
A. 传统的文化
B. 过去的辉煌
C. 未来的希望
D. 自然的美丽
诗人对“重阳节”的感受是什么?
A. 喜悦
B. 悲伤
C. 忧虑
D. 无所谓
诗中提到的“子美”指的是哪位诗人?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陶渊明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