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11:23
原文展示:
忆长安,八月时,阙下天高旧仪。
衣冠共颁金镜,犀象对舞丹墀。
更爱终南灞上,可怜秋草碧滋。
白话文翻译:
回忆长安的八月,宫阙下的天空依旧高远。
衣冠华丽的人们共同颁发金镜,犀牛和大象在红色的台阶上翩翩起舞。
我更喜欢终南山和灞河之畔,令人心疼的是秋草依旧青翠。
注释:
- 忆长安:怀念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代表繁华。
- 阙下:指宫殿的门阙。
- 天高旧仪:形容八月的天空依旧清朗,旧日的盛典仍在。
- 衣冠:指衣服和帽子,象征着身份地位。
- 金镜:象征权力和财富。
- 犀象:指犀牛和大象,古代典礼中常用的珍稀动物。
- 丹墀:指红色的台阶,象征华贵。
- 终南:指终南山,古代名山,常作为隐逸之地。
- 灞上:指灞河边,寓意自然美景。
- 秋草碧滋:秋天的草依然青翠,表达对自然的眷恋。
典故解析:
- 长安:唐代的首都,文化和政治中心,代表着繁华与盛世。
- 金镜:古代用作礼仪的象征,代表着光辉和荣耀。
- 犀象对舞:古代帝王享乐的场景,展示奢华的生活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渭(约835年-约910年),字季明,号白水,唐代诗人,晚唐时期重要的词人之一,其作品多描绘生活、山水和人情,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八月,时值长安繁华之时,诗人通过对长安的怀念,展现了对过去欢乐时光的追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美好。
诗歌鉴赏:
《忆长安·八月》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感的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展现了长安的盛况。诗中以“忆长安”开篇,直接引入主题,感情真挚,读者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诗人对长安的深情眷恋。诗的第二句“阙下天高旧仪”描绘了长安的高远天空与昔日盛典的辉煌,仿佛让人穿越时空,重温那份荣耀。接着,诗人以“衣冠共颁金镜”描绘了盛大典礼的场景,展示了当时的繁华与奢侈。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转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更爱终南灞上”,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珍惜。最后一句的“可怜秋草碧滋”则用对比手法,将长安的繁华与自然的青翠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得整首诗在怀旧与自然的交织中,流露出无尽的感伤与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忆长安,八月时:开篇直接表明怀念长安的时间,设定了怀旧的基调。
- 阙下天高旧仪:描绘长安宫阙下的美丽景象,象征着盛世的繁荣。
- 衣冠共颁金镜:强调了当时的盛典,衣冠楚楚,象征权力和地位。
- 犀象对舞丹墀:犀牛和大象的舞蹈,体现了奢华和热闹的气氛。
- 更爱终南灞上:转折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深切喜爱。
- 可怜秋草碧滋:结尾处以感叹自然之美,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修辞手法:
- 对比:长安的繁华与自然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拟人:通过“可怜秋草”,赋予草以情感,表达了诗人的深情。
- 对仗:全诗整体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怀念长安的繁华盛景,同时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融汇了对人世繁华的感慨与对自然宁静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繁华与历史。
- 阙:代表权力和威严。
- 金镜:象征豪华与地位。
- 犀象:象征古代的奢侈和礼仪。
- 秋草:象征自然的生命力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金镜”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权力
- C. 审美
- D. 以上皆是
-
“更爱终南灞上”中的“终南”指的是?
- A. 一座山
- B. 一条河
- C. 一个城市
- D. 一种花
-
诗的情感基调是?
答案:
- D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之美,但更侧重于宁静的意象,体现出隐逸之风。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与人情的感伤,主题与《忆长安》相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