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7:5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7:57:06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天不生斯物,将如冻者何。
为谁忙作茧,到底化为蛾。
种至春还育,功于世最多。
香闺不知织,岁岁赐香罗。
这天地间若没有这些事物,会是什么样呢?
为了谁而忙着织茧,最终却只能化作蛾?
种子在春天生长,给世间的贡献最大。
那香闺里的人却不知道织布,年年只得到香罗。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季升,号白石,南宋诗人,擅长诗词和词曲。他的作品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刘克庄的《昔陈北山赵南塘二老各有观物十咏笔力高妙暮》是一首通过自然事物反映人生哲理的诗。诗中以“天不生斯物”开篇,设问引入,引发读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诗人借用蚕与蛾的比喻,展现了生命的无常和变迁,暗示了生活中的辛苦与付出却未必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种至春还育,功于世最多”一句,则表现了自然界的规律和生命的轮回,强调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后两句“香闺不知织,岁岁赐香罗”,则揭示了生活中人们的无知与迷茫,纵使生活富丽堂皇,却未必知晓其背后的辛勤付出。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思,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哲理思考。
逐句解析:
天不生斯物,将如冻者何。
诗人通过设问,引发对生命的思考,若没有事物存在,生命将如何?
为谁忙作茧,到底化为蛾。
这里的“作茧”指代劳作,暗示人生的努力与奋斗,最终却可能无果,化为无形。
种至春还育,功于世最多。
诗人赞美自然的生生不息,强调春天的希望与生命的繁荣。
香闺不知织,岁岁赐香罗。
这句话则反映了生活中人们的无知,尽管享受美好,却不知背后的辛劳。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通过自然的变化反映人生的无常与努力的无果,揭示了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时的无知与迷茫。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形成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诗词测试:
天不生斯物,诗中“斯物”指代什么?
诗中提到的“香罗”象征什么?
诗人通过哪种生物比喻人生的变化?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