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19: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19:12
衣襟成墨色,面目带煤尘。
尽爱炉中兽,谁怜窑下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卖炭人的艰辛生活:他的衣襟沾满了煤灰,脸上也满是煤尘。他虽然深爱着炉中的火焰,却没有人关心窑下辛苦工作的他。
刘克庄,字志远,号雪窗,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闻名,作品多描写劳动人民的艰辛和社会底层的生活。
《卖炭图》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诗人通过卖炭人的艰辛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冷漠,表达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卖炭图》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劳动者的辛勤与无奈。诗的前两句通过细腻的描绘,生动地展示了卖炭人的外貌,衣襟黑色、面目煤尘,形象而直接地传达出他辛苦工作的状态。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他的劳动成果——炭火的温暖,也在无形中揭示了他生活的艰难。
后两句“尽爱炉中兽,谁怜窑下人”则是情感的升华,表达了对劳动者命运的深深关怀。炉中火焰的热烈与窑下人的冰冷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社会对劳动者的忽视和冷漠。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描述一个卖炭人的悲惨生活,更是在呼喊一种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练而富有力量,字数不多却情感浓烈,展现了刘克庄对社会底层人民深切的同情与关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艺术魅力。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揭示劳动者的艰辛与社会的冷漠,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在对比中展现出人性的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诗中“衣襟成墨色”主要描绘了什么?
“谁怜窑下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与白居易的《卖炭翁》相比,《卖炭图》更侧重于个人的感受和社会的冷漠,而《卖炭翁》则强调了对劳动者的尊重和赞美。两首诗都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但立足点和情感表达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