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26: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26:22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在青空之外,月亮的圆缺交替,东风吹拂了万古。是谁在种植丹桂,却不长出月亮的枝头?明亮的月亮高悬在寒冷的天空,大家都说四海之内都是团圆的景象。怎能知道千里之外,是否也在经历着雨风的侵袭?
李峤(约685年-758年),字君谏,号白石,唐代著名诗人,擅长律诗与绝句,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情感细腻。
本诗作于中秋节前后,反映了作者对月亮的感慨以及对人间亲情的思考,表达了对团圆的向往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李峤的《中秋月二首》以清澈的月光为背景,融合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人情冷暖的思索。诗的开头以“盈缺青冥外”引入,描绘了月亮的变化与永恒的东风,瞬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接着,诗人以“何人种丹桂”发问,暗含自己对那些在月下辛苦耕耘、追求美好的人们的敬意和思考。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一句,表达了月亮的圆满象征着人们的团圆,似乎让无论身处何地的人都共享这一美好时刻。然而,最后一句“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则拉回了现实,提醒读者即使在这样的团圆时刻,也许远方的亲人正经历着风雨,这种情感的对比使人倍感思念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清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将中秋的团圆与远方的思念巧妙结合,展现了李峤独特的艺术魅力。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着对团圆的渴望与对亲情的思念,既表达了对美好时刻的珍惜,也反映了生活中的无奈与孤独。
这些意象在中国文化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情的珍视。
选择题:李峤的《中秋月二首》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思念
C. 悲伤
D. 愤怒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丹桂”象征着__。
判断题:诗中“安知千里外”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无奈与思念。
对 /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