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6:1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6:10:39
遍入僧房花照眼,细寻芳径蝶随行。
归时不怕江波晚,新有桥虹水上横。
小槛明窗曾不住,闲花芳草遣谁栽。
但须匹马寻幽胜,携取清樽到处开。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太平寺看花的情景。诗中说,花开遍布僧人的房间,花香扑鼻,令人眼前一亮;在幽静的花径上,蝴蝶轻轻跟随。归程时不怕江上的波浪已经很晚,因为新建的桥像彩虹一样横跨水面。小窗前的栏杆曾经不曾停留,闲散的花草究竟是谁栽种的呢?只要骑上一匹马去寻找那幽静的胜地,带上清酒到处开怀畅饮就好。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涧溪,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的弟弟。苏辙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尤以豪放、清丽的风格见长。其诗词多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人们的生活。
这首诗写于苏辙游历太平寺时,正值百花盛开的时节,作者在此际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宁静。通过对花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其清新的意象和自然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花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开头两句通过“花照眼”和“蝶随行”生动地描绘了春日的美景,给人以视觉和嗅觉的双重享受,仿佛让人置身于花海之中。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归途的惬意,表达了对江波与桥虹的美丽景象的赞美,流露出一种洒脱的心境。
诗的后半部分则引人深思,提到“小槛明窗曾不住”,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让人对生活中那些美好而又转瞬即逝的时光有所感慨。最后一句“但须匹马寻幽胜,携取清樽到处开”则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在自然中寻找乐趣、享受生活的愿望。整首诗内容丰富,意象鲜明,既有对美景的描绘,又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苏辙的才华与个性。
这首诗通过描绘花的美丽和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中“遍入僧房花照眼”描绘了什么景象?
诗的最后一句“携取清樽到处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新桥象征了什么?
苏辙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前者更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隐逸,而后者则带有对国家动乱的忧愁。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前者悠闲自在,后者则沉重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