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2:30: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30:18
自柘城还府马上
作者:苏辙
春色无人见,兹行偶众先。
柳黄新过雨,麦绿稍铺田。
河润兼冰散,禽声向日圆。
城池高受雾,濉涣暖生烟。
送客情初恶,还家意稍便。
旋闻夫事起,已过佛灯然。
簿领何时毕,尘埃空自怜。
南湖渐可到,早治木兰船。
春天的景色没有人欣赏,我在路上偶然走在众人之前。
刚刚下过雨的柳树发出嫩黄,麦田已经开始变绿。
河水润泽,冰雪已然消散,鸟儿的叫声朝着圆圆的太阳飞去。
城池高耸,笼罩在雾气之中,濉水温暖的地方渐渐升起烟雾。
送别朋友的情绪刚开始变得恶劣,回家的心情却稍微好转。
正想闻听家中的事情发生,已经过了佛灯点燃的时候。
簿子上的事情何时才能完成,满身尘埃空自怜悯。
南湖渐渐可以到达,早早准备好木兰船。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在文学上成就斐然,尤其以诗词、散文和文论著称。苏辙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时事的关注。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辙从柘城返回府中的途中,反映了他在春天的旅途中,观察自然和思考人情的感受。诗中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个人情感的变化,兼具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待。
苏辙的《自柘城还府马上》是一首描绘春日旅途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独特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人内心的复杂。开头几句描绘了春天的宁静与生机,柳黄与麦绿的对比,展现了春雨过后的清新。
诗中的意象丰富,河水的润泽与冰雪的消融,象征着春天的温暖与生命的复苏。鸟声唤醒了对生活的思考,在细腻的描绘中,诗人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与归属感。随着诗歌的推进,情感逐渐转向送别的苦涩,回家的安慰,反映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内心的挣扎。
最后两句提到的“簿领”和“尘埃”,则是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表达对琐事的厌倦与困扰。整体上,诗歌在描写自然美的同时,也深刻地探讨了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苏辙作为诗人的深邃思考和独特视角。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柳黄新过雨”不仅描绘了春色,也赋予了柳树以生命的气息,展现出春天的生机。对仗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如“河润兼冰散,禽声向日圆”。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春天的旅途展开,既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也表达了个人的情感波动。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折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归属感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柳黄新过雨”是指什么?
“送客情初恶,还家意稍便”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簿领”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春江花月夜》与苏辙的《自柘城还府马上》均为春天的题材,但苏轼的作品更侧重于自然与哲理的结合,而苏辙则着重于个人的感受与归属的思考,两者在风格上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