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39: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39:57
莲池一亩余,瀰瀰吞众流。
花繁不近堤,欲往无方舟。
不及池中鱼,随波自沈浮。
这片莲池大约一亩多,水波荡漾,吞没了周围的溪流。
池边的花朵繁盛,却无法靠近堤岸,想去却没有船只。
不如池中的鱼儿,随着水波自由沉浮。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莲池”这一意象,可以联想到中国古代诗词中对莲花的赞美,莲花常象征着纯洁与高洁。
刘子翚,字仲舜,号白云居士,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流畅。
《潭溪十咏》是刘子翚对潭溪风光的赞美,其中“莲池”这一首描绘了莲池的美丽景象和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刘子翚的《莲池》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观,池塘中的莲花与自由游动的鱼儿构成了和谐的画面。诗的开头用“一亩余”来描述莲池的面积,给人以宽广的感觉,接着“瀰瀰吞众流”则通过动态的水波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仿佛能听到水流声。接下来的两句通过“花繁不近堤”和“欲往无方舟”传达了对自由的渴望与无奈,诗人想要接近那美丽的莲花,却因缺乏舟船而无法实现。最后一句“不及池中鱼”揭示了对比,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而自己却被困在岸边,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哲理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整首诗通过描绘莲池的美景和鱼儿的自由,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体现了人与自然间的深刻联系。
《莲池》一诗的作者是?
诗中提到的“莲池”面积约为多少?
诗中鱼儿的状态是?
《山居秋暝》与《莲池》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的诗更加强调了山水的宁静与和谐,而刘子翚则通过对比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对自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