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泛舟玉河至静明园三首 其三

《泛舟玉河至静明园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4-27 11:45:01

诗句

吴越曾经风物探,每教位置学江南。

请看耕织图中趣,一例豳风镜里涵。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45:01

原文展示

吴越曾经风物探,每教位置学江南。
请看耕织图中趣,一例豳风镜里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江南地区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的赞美。吴越地区曾经是探访风物的地方,每次都教人们如何了解江南的地理位置。请仔细欣赏《耕织图》中的趣味,那里面反映了豳风的精神。

注释

  • 吴越: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吴国和越国,地处今江苏、浙江一带,因风光秀丽而闻名。
  •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历史上是富饶的农业区,文化繁荣。
  • 耕织图:古代一种描绘农耕和织布生活的画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
  • 豳风:指《诗经》中的豳风篇,描写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自然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弘历,即清代的乾隆皇帝,他在位期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并对诗词有较高的造诣,倡导文人创作,自己也留下了许多诗作。他的诗风多样,常常融合古典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乾隆年间,诗人在游览江南时,受到自然美和人文风情的启发,写下了这首表达对江南的赞美与思考的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江南的风物为切入点,展现了作者对这一地区的热爱与向往。开头两句提到吴越地区的风物探讨,表明了江南的美丽与独特。作者通过“每教位置学江南”展现了江南在地理与文化上的重要性,暗示人们对江南的向往与学习。接下来的两句则引入《耕织图》,表现了对农耕文化的赞美,显示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江南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构建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的“豳风”不仅指代文化背景,也象征着人们对传统美德的追求,展现了对古代文明的敬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吴越曾经风物探:指历史上吴越地区的美丽风光曾吸引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探访。
  2. 每教位置学江南:每次游览,都会教人们理解和学习江南的独特地理与文化。
  3. 请看耕织图中趣:请你们欣赏《耕织图》中的趣味,强调农耕文化的乐趣。
  4. 一例豳风镜里涵:这幅图中蕴含了古代豳风的精神,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采用了对仗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耕织图》比喻为展现生活趣味的载体,丰富了诗的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江南风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农耕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传统美德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 吴越:象征着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
  • 江南:代表着富饶与文化繁荣的地区。
  • 耕织图:象征着勤劳与生活的乐趣,反映了传统农耕文明的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吴越地区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今北京
    • B. 今江苏、浙江
    • C. 今广东
    • D. 今陕西
  2. 《耕织图》主要描绘的是?

    • A. 战争场面
    • B. 农耕与织布的生活
    • C. 宫廷生活
    • D. 商业活动
  3. 诗中提到的“豳风”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古代的文化精神
    • C. 一种风俗
    • D. 一种地理现象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弘历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江南的自然风光与农耕文化的赞美,而杜甫则更多表达了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与思考。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存在明显差异,但都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文学与文化》
  • 《诗经》相关研究资料

相关查询

海棠春•夜坐 海棠春•午睡 海棠春•闺词,补和程村阮亭韵 晓妆 海棠春·晓莺窗外春啼晓 海棠春 立春日作 海棠春 拟淮海流莺窗外啼声巧原韵 海棠春 春日悼亡 海棠春 其四 海棠春 剖瓜 海棠春 寿胡涧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凌的词语有哪些 鬥字旁的字 蚁民 蜡像 耒字旁的字 铰接 殊致同归 不来神 戈字旁的字 无庸置疑 神仙中人 伺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有仙则名 骨字旁的字 经制 瓦影之鱼 氏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