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0:22: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0:22:14
债甘偿道路,脚惯踏江村。
蓦地心生愧,何人日掩门。
安贫居陋巷,无事对清樽。
我亦动思静,此怀与谁论。
在偿还债务的路上,走在江村的我已经习惯了。
忽然心中感到愧疚,想问问有谁在日头下关上了门。
我安于贫困,住在简陋的巷子里,
无所事事,面对着清酒独自品味。
我也开始思考静思,这种情怀又能与谁分享呢?
无明显的历史典故涉及,但诗中提到的隐居生活和清酒饮用的意象常见于古代文人诗作,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超脱。
作者介绍:赵希逢,生活于宋代,是一位有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而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他生活相对贫困、处于思考人生的阶段所作,反映了他对贫困生活的接受与内心情感的独白。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贫困和内心情感的深思。开篇“债甘偿道路”,直接点明了生活的现实,作者不畏艰难,乐于偿还债务,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接下来的“脚惯踏江村”,描绘了他在乡村生活的常态,生动而真实。
而在“蓦地心生愧”一句中,诗人突然产生了愧疚感,可能是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思考,或是对他人生活状态的反思。这种愧疚感让人联想到社会责任与个人选择之间的矛盾。
“安贫居陋巷”则展现了诗人对贫穷生活的接受,反映了他不追求物质享受、回归内心的宁静。而“无事对清樽”则表现了他在这种生活状态下的独自品酒,既有淡淡的孤独感,也有对生活的沉淀与反思。
最后一句“此怀与谁论”则是对心中情感的无奈和孤独,诗人内心的思考与情感无处倾诉,令人感同身受。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哲思与人生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贫困的接受与内心的独白,探讨了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安贫居陋巷”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追求富贵
B. 安于贫困
C. 渴望外出
诗人“何人日掩门”中的“日”是指哪个时间段?
A. 晚上
B. 中午
C. 白天
“我亦动思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状态是?
A. 忙碌
B. 思考与宁静
C. 兴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赵希逢的诗更加关注内心的愧疚与反思,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追求自由的态度。两者都展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前者更为沉重,后者则显得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