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35: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35:10
又出亭林道,楼台尚自疑。
无边春草色,不定野灵姿。
未就庞公隐,空怀惠远期。
飘飘何所适,重拟结茅茨。
我又走出了亭林的小路,心中对高楼台阁仍感到疑惑。
无边的春草颜色,变化无常,野外的灵动姿态也不固定。
我还未能实现庞公的隐居理想,只能空怀惠远的期盼。
轻飘飘的我不知该去往何处,再次打算在这里搭个茅草屋。
作者介绍: 贝琼,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诗词清新脱俗著称。其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追求隐逸生活的理想。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明代,正值封建社会的动荡时期,诗人借用隐逸的主题,表达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向往。
《亭林漫兴 其四》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抒情诗。诗中,贝琼通过对亭林小道的描绘,反映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又出亭林道”,表明了诗人对于这个幽静之地的依恋,楼台的出现则让人感到一种对繁华与宁静的犹豫与对比。接下来的“无边春草色”,则用春色的繁茂描绘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野灵姿”却是难以捉摸的,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理想状态的渴望。
“未就庞公隐,空怀惠远期”更是将隐士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展现得淋漓尽致,庞公隐居于山水之间的理想在诗人心中生根,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最后两句“飘飘何所适,重拟结茅茨”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与内心感受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极具感染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疑惑,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挣扎与渴望。诗人借助自然景色,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庞公”指的是哪个隐士?
A. 庞蕴
B. 陶渊明
C. 屈原
D. 诸葛亮
“无边春草色”中春草象征什么?
A. 死亡
B. 孤独
C. 生机
D. 繁华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怎样的?
A. 明朗
B. 迷茫
C. 坚定
D. 安逸
答案: 1. A 2. C 3. 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